读好人生这部大书——《院士怎样读书》的启示

    “我不是一个思维型的人,但不止一次尝到读书时多思考的甜头。古人曾劝人'从无字句处读书',要'读一句能识其正面、背面',从书的字里行间思索出新意是我毕生的追求。”
                                            ——(生理学家)王志筠
    “我最欣赏华罗庚院士的比喻,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其实《老子》也表述过这种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讲辩证地读书。”
                                         ——(结构力学专家)尤驭球
    “学习人文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渊博知识,开阔视野;二是树立对国家民族高度责任感。人文管灵魂,管塑造人格。现在提倡科学的原创性,原创性的突破没有人文基础不行,人文恰恰是开放性思维。”
                                        ——(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
    “人的差别主要在八小时之外,八小时之外的兴趣爱好决定这个人的基本素质。我是学药理的,读书做学问是习惯了的生活,喜欢藏书和戏剧则是兴趣使然。现在不为稻梁谋,不为名利求,老来坐拥书城一点也不寂寞。”
                                            ——(药理学家)秦伯益
    “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一点不知道是很遗憾的。我现在读小说,听音乐,浏览诗词,连好的电视剧也不放过。不管怎样忙,读些闲书扩大视野总是需要的。”
                                         ——(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捧读两种书:一种是铅字印出来的书;一种是脚步趟出来的书,又叫'人生的书'。读前者容易,读后者难!”
                                          ——(矿产地质学家)裴荣富

    这几段有关读书的格言均摘自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院士怎样读书》。

    本书的作者侯艺兵先生是一位人物摄影家。自20世纪90年代起,他用手中的相机成功地拍摄了《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学人百年影像》等大型影集中的像片,并屡屡获奖。
    多年前,艺兵同我商议,能否出一套小册子——“走进院士”丛书,让广大读者走进院士的生活,了解院士的情操,展现院士的风采。拟选题:院士书情、院士嗜好、院士童年……我们一拍即合。前提是必须一反常规,以图片来配文字,直观生动。为达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之功效,文稿尽可能写得软些,让读者充分体会到院士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和情感生活,也有成功的激动和失败的苦恼。并决定先推出有关院士读书的故事。选题确立后,我即申请了上海科普创作出版基金,有幸获得3万元专项资金的资助,便将其抵冲部分成本,让书价尽可能压低些,以惠读者(主要读者群是广大学生)。因此,眼下这本一百多页24开本全彩色的《院士怎样读书》仅售15元。其性价比,在当前图书市场中应该是具有竞争力的。当然,能否被读者接受,主要取决于图书的内在质量。
    诚如书名,这本以彩图为主的小册子,介绍了5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士们的“读书经”:科学大家们读些什么书;他们怎样读书;他们的书房怎样;有些什么与书有关的故事……
    常人总以为,作为大科学家的院士,天天不是实验室、教室,便是书房,而在书房也总会正襟危坐,手不释卷地读大部头的专业书。艺兵的镜头和采访笔记告诉读者,情况并非如我们的想象,院士读书面之广,对人文书籍的偏爱,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不少院士无论在求学时代,还是成了院士之后,都钟情于读武侠小说。天体物理学家陈建生就是一个“武侠迷”,《鹤惊昆仑》、《铁骑银瓶》在读小学时就喜爱,至今仍一拿起《金庸全集》就放不下,书橱中除了藏有一套精装本外,还特意买了一套简装本,供平时或出差途中阅读。而叶笃正院士则情有独钟地说:“看武侠小说能消闲,也能读出道理来。”“我认为侠客能绝处逢生,主要靠写书人的想像力,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有回旋余地,才能出人意料。做学问也同样道理,遇到困难需要放开思路,借鉴作家丰富的想像力。山穷水尽时,放下手中工作,换一个角度思考,往往夜深人静灵感突现,于不通处求通达。”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喜欢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资治通鉴》和《红楼梦》令他常读常新,而《中国京剧》又是这位核物理学家每期必读的杂志。
    而物理学家经福谦院士则爱读具思辩性与哲理性的书籍,《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朱自清文集》、林语堂的《中国人》、《守住灵魂》等是他百读不厌的典集。他还向广大读者推荐被世人誉为“人格修炼的圣经”——塞缪尔·斯迈尔斯的力作《品格的力量》。
    无论从系统工程学家许国志院士酷爱古体诗词,选编了《古今词五十调》;还是固体物理学家冯端院士擅长象征派诗作译写,沉浸于里克尔的诗境,都表明”唯诚方可优育天下,唯书方可智育人生“。《院士怎样读书》告诉读者在科学大家背后的执著动力,乃是院士们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这种精神与魅力是浸润科学人生每一个细节中的潜流,虽不可见,却实实在在地展现:人的品格有多高,其成就也就有多大。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