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读书日首次倡议全民阅读共享阅读快乐 北京春季书市“开坛”30万种图书恭候读者

    节日祝语
图书是精神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给2006年“世界读书日”的致词
  自1996年4月23日起,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即世界读书日)已经把南北半球100多个国家的几百万人民汇集在一起,大家为在人类社会中承担多种角色的图书举行庄严的庆典。许多人得以借此良机进行思考,这天也成为商榷版权相关事宜的大好机会。

  今年,适逢读书日第十一个年头,政界决策者、经贸界的筹谋者和公民社会的利害关系人也可以借这独特的“读书日”,以不胜枚举的方式去加强表达、教育和交流。

  关于图书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文化和经济领域所承担的多种重要角色,已是老生常谈。我们也经常强调出版物兼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工业产品和具有版权的二重性,因此这种无形的人文遗产,理应在道德意义和经济意义上得到保护。

  另外众所周知的一点是,图书作为广阔范围内一大批社会活动和业务的驱动力,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收入的来源,由此,在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图书便成为一个主要的产业因素。

  除此以外,图书还有一个特性,在今天似乎无人不识,称为出版的语言性。图书的确是某种语言的表达手段。每一种出版物,其作者都选择运用某种特定的语言,当中涉及了复杂的因素;而阅读对象必须具备对这种语言一定水平的掌握。

  也就是说,一本书在写作、生产、交流、被运用和被欣赏的过程,都在这种语言的环境中进行。

  既然当前的语言问题被越来越多地置于国际事务中,我们把图书视为精神活力和语言认知的载体,便变得空前重要。

  在出版中运用的语言是否影响到世界人们的语言多样性?出版业该扮演什么角色,在选择语言的时候,考虑如何使高素质教育更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再有,如何通过打破语言界限,尤其通过翻译手段,以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图书和出版物内容的交流更便捷?

  2006年4月23日也会是图书版权的里程碑式之日。当前有不少争论,是关于如何在保护作者和读者双方的权益基础上,对版权进行维护和推广的。版权问题并不是独立的课题,而只是普及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同一过程中的另一方面。

  今天,我们去提问、思考并在条件允许下采取最理想的行动,这是个很基础的关键。在第十一届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正式邀请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同行和朋友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思考审议和采取行动。

    作者:松浦晃一郎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