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的幻想

    也许,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化时代”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代名词。这个时代集智慧、速度与神奇于一身,是物质幸福的“花样年华”——由于数字化,人的各种物质需求都得到了无法想象的满足。《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对此就有详细而生动的阐述。作者米切尔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双重身份使得这部描述未来城市的书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伊托邦”的英文E-topia与Utopia(乌托邦)对应,暗示着一种和IT的发展有关的新的社会模式。作者认为,随着数字革命的日益高涨,“现在已经到了重新确定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重新审视建筑学作用的时候了。当然,回报很高,风险也很大。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实际上已经无法后退。我们必须学会建立‘伊托邦’——提供电子化服务、全球互联的城市。”
  作者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唱响了传统城市的挽歌。从古希腊城邦、中世纪的城市、历经工业化城市,再到今天的电气化都市,这些旧有意义上的城市即将走完文明的使命。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将在形式、文化和内涵等各方面摧毁人类赖以栖身的集聚地;我们即将向未来移民,向数字电子时代的新型大都市移民,在其中我们的住宅、社区、人际交往、工作方式、经济活动的形式都将是崭新的。到时,将形成一个“地球村”,构成未来社会的基本模式。而“城市除了对旅游者而言仍是一个文化幽灵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空间提供的“更为优雅、自由、可持续的途径”。
  关于互联网世界的著作,大都殊途同归,隐含两个思想,即未来意识和技术至上论。总体而言,《伊托邦》一书对“比特”铸就的未来城市持乐观态度。但作者并非一个盲目崇拜的“技术至上主义”者。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自身的弊端。在电子媒体世界里,既然公民权、公共场所和城市景观等观念被彻底打乱了,种种新型的数字关系,势必会带来社会的、文化的,甚至是政治的负面影响。我们将在哪里相聚?企业和工作又会在哪里?如何看待电子隐私和电子舆论?网络城市的出现,使得社会单元之间互相交往的机会减少,公众生活不断萎缩,这样我们最终面对的将是“退化的、被遗弃了的、被在电子化堡垒中固步自封的精神变态者所包围的城市”。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在城市正日益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今天,21世纪文明城市在充分拥有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的同时,能否避免人文精神的失落?《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