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在“国学热”中崭露头角、冲锋陷阵的人,动辄出口伤人,言辞之粗暴完全看不出曾经受过诗书礼义的熏染,与孔夫子“文质彬彬”的教导有一丝关联。
目前的“国学热”还露出商业化炒作和牟利的苗头,这也是令人不安的。比如,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办的“乾元国学教室”,其成员多为企业老板,一年的学费为24000元,这就和古代圣贤教导的“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背道而驰。从成本计算,每月上一次课无论如何不应当是这种天价学费,那么,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从办学方来说,是在谋取不合理的、惊人的利益,从交费方来说,是用大把银子博得虚名。
至于最近成立,预计明年1月正式授课的“中国国学俱乐部”,则明显是趁国学热火而打劫,搞的是“文化搭台,利润挂帅”的俗套。此俱乐部扬言它的学员必须是企业家或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开设的是专门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课程。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国学班,还是打着国学幌子的赚钱班,盗名窃誉班。它能援引什么国学资源,传授什么国学知识?难道是孔子的教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抑或“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对国学应开出两张清单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也许那只是河流表面上的浪花、泡沫,而河流本身拥有的深度和潜在的能量是不能用表面现象来说明和测度的。深入了解之后可以知道,与那种大肆炒作、事业还没有起步就闹得满城风雨的作风相反,更多的人正在从事不事声张、埋头苦干、辛苦耕耘、播撒种子的工作;与那种企图恢复“独尊儒术”局面的主张相反,更多的国学研究者以冷静、理性、平实的心态对待国学热。
早在十多年前第一轮国学热兴起的时候,国学大师汤用彤之后,同为著名国学研究者的汤一介就提出,要用批评、改造、面向未来的精神对待国学,他说:“如果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只是抱残守缺,哪怕是把古人非常有意义的话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我想也很难使中国文化复兴,更不可能使中国文化对现代作出贡献,搞不好甚至会陷入‘国粹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
11月15日在北大开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著名的儒学专家陈来对主张弘扬国学和批判性反思启蒙的学者提出一个睿智、有建设性的建议:应该开出两张清单,明确罗列传统思想文化中不应该赞成的东西,外来文化,西方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中应该赞成的东西;在此之后再来讲传统中的精华,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就会有一个正确的前提,就可以避免许多误解。
我最为欣赏和钦佩的,是一批年轻学生在“一耽学堂”名号下从事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工作。“一耽学堂”成员以义工的方式在中小学、社区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他们自己也组织和坚持晨读,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他们不求名不求利,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不事张扬、平实低调的作风,他们面向民间、面向未来的考虑,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中优秀的一面,他们的身体力行表明他们是中国文化传统优秀遗产的继承人。
对于后面这样的观点、态度和做法,我不会提出任何质疑、批评,有的只是由衷的敬佩和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