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去镇海——记三登大剧院的马友友

“我们相约去镇海!”2004年10月30日晚,马友友在挥洒自如地演奏完加演的最后一曲马思涅的《沉思》后,在后台又见到我时,对我如是说。  

    作为国际级的大提琴演奏大师,这已经是马友友第三次登上大剧院的舞台了,这无疑是上海大剧院的荣耀。  

    20年前,这位刚满30岁的大提琴家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回到祖国,在当时的上海市府礼堂演出。当时在新民晚报社工作的我凭着当编委的待遇,也得到了一张票。演出当晚,不知何故,我竟错过了这场演出!事后,同事们带着兴奋的语调谈起这位4岁学琴,21岁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音乐神童的传奇故事,让我听着懊悔不已。  

    上海大剧院开幕了,我曾对世锦说起,要请到当今乐坛的大师来大剧院,特别提起了马友友。世锦也说,正有这个想法。几年努力,马友友终于在2001年3月又一次来到上海。当这位获得过14项格莱美音乐大奖的演奏家,率领丝路乐团在大剧院的舞台上用唯美的音乐语汇向观众展现出一幅古老的“丝绸之路”风情画卷,观众们深深地沉醉在其中了……大醉初醒后是如潮般汹涌的掌声,这掌声令风度翩翩、态度从容的马友友也激动起来。在演出后的酒会上,我把曾经与他错过,并为之遗憾许久的故事讲给他听,大师用很不熟练的中文说:“现在上海有这么好的剧院,我一定争取每年都来,这样我们就能年年见了!”当聊起家常时,我们彼此才发现,原来我们还都是浙江镇海人呢!  

    友友2002年3月第二次来大剧院,是与指挥家胡咏言及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的作品:《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儒雅潇洒的台风又一次征服了现场的所有听众,每一个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深深地烙印在听众的心灵深处,久久萦绕,挥之不去。我的老朋友——《新民晚报》摄影记者郭新洋曾这样对我形容马友友的风采:“给他拍照,每一张都能用,因为他演奏的每一个瞬间,都在最佳状态中!”那天晚上,大堂里等候签名的队列排得好长,都是太想和大师说上一句话,握一次手的乐迷们,经历了高强度演奏的友友汗水打湿了衬衫,却依然笑容可掬,没有一丝的不耐烦。  

    2004年的金秋10月,丹桂飘香。友友又带着他心爱的斯特拉迪瓦里琴来到了上海大剧院,我在贵宾通道上迎候他,当司机小王异常小心地把大提琴搬下来时,友友以一贯的儒雅态度向小王走去,紧紧握手,连声道谢。那天在新闻发布会上,我请他在旅美画家甘锦奇先生创作的《马友友肖像画》上签名时,他惊呆了,好久才迸出一句话:“它可真像一面镜子,像极了!”  

    马友友生在美国,长在法国,游走在世界各地,但心中一直记得自己的中国根。他要回故乡镇海一趟,他的殷殷思乡之情,如清泉向往海洋那般急切。整整半个世纪的游子梦使他牵肠挂肚,最近的一次见面,他真诚地搂着我的肩膀,用熟练的普通话坚定地说:“这次一定,这次一定。”这一刻,我已经听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心声,此时,我才领悟到大师为何能从德沃夏克的作品中品味出李白《静夜思》中怀乡的意境,用琴弦来倾诉丝丝缕缕,绵长而浓浓的思乡之情。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