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发动集体“攻势” “韩流”图书的第一股热潮是伴随着韩国影视剧热播而全线飘红的出版物,如《我的野蛮女友》、《冬季恋歌》、《蓝色生死恋》等;第二股热潮是金河仁的爱情小说,以《菊花香》、《玉兰花开》等为代表。《菊花香》几乎具备了所有的畅销元素与时尚特质;可爱淘的小说可谓是热潮的第三拨?虽仍是通俗的爱情小说,但网络化的写作手法明显,适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时下理财、励志、亲子类图书开始拓展韩国图书在中国的新出版热点,这些书在韩国本来就是出版强项,可能给中国市场会带来新的影响。
《想法改变命运》是韩国知名创意顾问朴钟夏的作品,在书中他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自己的点评,拓展读者的思考经验,这本书在韩国和日本都很畅销。该书的编辑马洁告诉记者,之所以引进这本书是因为目前国内韩国版的影视剧书、言情类图书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希望能够以这种不同内容的图书,进一步开拓喜爱韩国文化的读者的视野。马洁并不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韩流”的跟风之作:“我们更看重书本身的质量,这本书是朴钟夏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如果市场反响好,我们会继续推出他的其他图书。”
观点 中国的“韩国热”原因多多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焦艳认为,韩国文化能引起中国人的关注,首先是给了我们足够的新鲜感,再深入说,就是文化认同感。“从他们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久以来被我们忽视了的纯净和温暖。而且儒家思想在现在的韩国依然保存得很好,这些都会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王立也对韩国文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中国播放的这些韩国影视剧和图书中极少看到凶杀暴力或者性的内容,可以说这些作品是可以全家一起欣赏和观看的。他们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文化,是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人对韩国文化的热捧并不足以为奇。“中韩有着共同的亚洲文化,因此中国人对韩国文化有亲近感是正常的。”他认为,对于“韩流”的侵袭并不需太多的担忧,广泛接纳域外先进文化,人们看世界的视阈也会拓宽。“流”应该是多元的,“韩流”是个信号:文化不分大小、远近,只要好,就应让它进来。
“哈韩”一味模仿惹争议 胭脂凭借几部作品在引来不少“胭民”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板砖”。一位读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观众喜欢韩剧和韩国小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最重要的是韩国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韩国文化。别人单纯的模仿很无聊。”也有读者表示:“我并不反感她的文字,只是为什么要模仿别人的东西呢?难道她除了模仿,就什么也不会了?”
焦艳介绍说:“在商业媒体的操作下,中国读者接触到的只是韩国的流行文化。试问有多少人知道韩国的纯文学?韩国的知识界如果知道中国读者只关心这些,甚至模仿,模仿了居然反响好,会怎样看待我们?”
对于这些批评,胭脂泰然处之。“我不认为自己模仿有什么不好,我也不认为自己的作品中展现的是韩国文化。事实上,我们在韩国的电视剧和图书中大量看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真善美,比如尊老爱幼。”她认为,之所以韩国的作品能在中国走红,是因为韩国文化工作者通过技术性的包装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这些本身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吸收“韩流”应有选择 “介绍到中国的书有一些的确是在韩国畅销的,可目前国内的跟风现象太严重。就拿《菊花香》来说吧,这本书在当年很火,年轻人几乎人手一本,但金河仁后来的那些作品就没有很大反响。”焦艳说。
“很多韩国影视剧在韩国火了后,就会有中国人购买图书版权。但事实上,大多数韩国影视书并没有原著小说,影视公司将剧本改编权卖给中方,出版社将口水剧快速改编成文字,其文学品质令人担忧,甚至根本称不上什么文学作品。”蔺瑶认为,读者在购买韩国书时也应该学会甄别优劣。
焦艳说,现在在中国流行的韩国文化,只是韩国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交流当然也有好处,但不能让国人领略韩国深层次的文化精髓,而这将影响中国更好地吸收韩国文化,并将其“为我所用”。“相反,韩国对中国就非常关注,比如韩国对中国的古典文学非常感兴趣,《三国志》是韩国人最熟悉的。现代作家像余华、莫言、曹文轩、虹影的书在韩国都可买到,此外,年轻一代的也在看《幻城》。”
张颐武也认为,除了广泛地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国也应在吸收的同时反省自己。“韩国把他们的文化打造成一成全球的品牌,中国有更深远的文化历史,我们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品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