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法出版及文化交流的过去和现在 9月1日在北京开幕的第1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次设立主宾国,并选择法国作为第一个主宾国,这不仅是回应去年以中国为主宾国的“巴黎图书沙龙”,更是因为中法两个文化大国都迫切地渴望了解对方。
林纾翻译的小仲马《茶花女遗事》开启了近代外国文学翻译的先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图为林译《茶花女遗事》。
1914年,谢阁兰创立“高丽丛书”,其中就包括保尔·克洛岱尔著名的作品《认识东方》。
法国翻译界和出版界能及时把握中国文坛的动态,引进机制相当完善,图为作家王蒙作品《一笑集》。
法国翻译出版界熟悉中国文坛 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彼此影响,早在17世纪,伏尔泰就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公演,并根据《今古奇观》中的故事创作了著名的哲理小说《查狄格》。几百年来,老子、庄子和孔子的哲学已走进法国的寻常百姓家,中国的唐诗宋词让法国读者赞叹不已,法国人不但熟悉李白、杜甫,也喜欢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金瓶梅》等都被译成了法文,有的还有数个译本。在法国,长期以来活跃着一批汉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们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挚爱中国文化,撰写、翻译和出版了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从鲁迅、老舍、巴金到舒婷、顾城、莫言,法国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之多、范围之广、速度之快让人惊讶,许多作品在国内出版不久很快就在法国有了译本,许多刚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的年轻作者也得到了译介。我们发现,法国翻译界和出版界已能及时把握中国文坛的动态,引进机制相当完善,表现得十分成熟,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在中法文化交流期间,法国加大了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介绍的力度,许多权威的大出版社都介入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出版,如伽里玛出版社、瑟伊出版社等,而一些专业出版中国文学的出版社,如毕基耶和中国蓝出版社,则显得更加活跃,出版的数量连续翻番,中国蓝出版社甚至在两年内出版了刘心武的六部作品,以如此密度出版同一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史上尚属首次。
作家莫言则是作品被译成法文最多的中国作家,他已有《红高粱》、《酒国》和《丰乳肥臀》等13部作品在法国出版。苏童也是法国读者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他的《妻妾成群》在法国的发行量已达到6万册。中国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从2002年的17种猛增到2003年的29种,而2004年已超过40种,突破历史水平。
如今,一项被称作“金水桥”计划的图书出版项目,正在中国和国外出版机构稳步实施,这是中国政府全面启动资助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大型工程。2003年,中法有关部门签署了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的协议,去年3月,首批资助出版的70种法文版中国图书亮相第24届“巴黎图书沙龙”,该届图书沙龙不但以中国为主宾国,法国总统希拉克还亲临中国展台。沙龙举办了多场有关中国文化的讲座,展出了400多种有关中国的法文图书,30多位华人作家应邀参加了书展。在短短一周内,书展售出了1.5万册中国作家的法文版作品,可见法国读者对中国文化是多么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