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部颇具篇幅的本草和炮制著作,淹没世间400余年而未为人知,实属罕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仿真彩印明彩绘孤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以下简称《补遗》)在上海书市隆重推出,消息披露后即引起媒体的兴趣,并在中医药界引起极大关注。我国中医药界的著名前辈裘沛然、王永炎、马继兴等,得知此书将予出版,纷纷题词祝贺。作为此书的责任编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为能参与此书的编辑出版,有缘将此书首次推介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而深感荣幸。
《补遗》全书有正文十四卷,总目一卷,书中没有留下编绘者的名字,从书的形制、版式、用纸等考察,系出自明内府,由明宫廷画师工笔精写彩绘而成。根据此书手绘牌记的记载,成书于明万历辛卯春(1591年)。十四卷内容分作十部,分别为金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其中卷十二果部佚失不传,现存13卷实有完整药条906种。书中各药多配有1-3幅彩色药物形态图、药物采集图和炮制图,计达1128幅之多。原书1600余页除去目录,几乎每页都带图。这些图绘制得非常精美,尤为称奇的是,图的色彩历经400余年居然仍艳丽如新,弥足珍贵。书名中的“雷公”,世有二说,一为上古医药家,传说中的黄帝侍臣。《黄帝内经·素问》有黄帝与雷公论医道的记载。二是南北朝刘宋人雷,擅长药物炮制技术,撰有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后人多有将两人混为一谈的。本书对雷公的解释就是这样,而且画的也是上古雷公的故事,用的却是后世雷的文。
此书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家公私目录中均未见记载。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在对国内图书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编成,也没有收录此书。如此一部颇具篇幅的本草和炮制著作,淹没世间400余年而未为人知,实属罕见。究其原因,我想一是此书缮写工整,绘制精美,一千余幅图的大书,要大量传抄几乎不可能,而明万历年间的套版印刷才刚起步,还远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精美彩图,当时的生产力限制了此书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几百年后尚有此孤本传世实属万幸。二是由于是宫廷画师所为,其一开始就可能定位为阳春白雪式的宫廷收藏,随着改朝换代而深藏宫内无人知晓。但也许正因此,才规避劫难,得以幸存(卷十二在“文革”中散失,并遭水浸,幸损失有限)。依此推想,此书很有可能是清末从宫中散出。从书中的藏印看,曾遭挖改,现有藏印表明曾为近人王聘贤(1895—1964)收藏。王是贵阳中医学院教授,曾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此书“文革”后捐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后又转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收藏。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郑金生教授发现此书后,不胜惊喜,经与流失海外的明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以下简称《品汇》)和明俞汝溪《新刊雷公炮制便览》比对后,确认《补遗》是以上述两书为本,增加大量炮制图和药物采集图,以及药性歌诀后形成的一个新书种。此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我国古医籍文献发掘、整理的一个重要发现和成果。一部明代的药学图典,重现于400年后的今天,其奉献给世人的价值是多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