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为契机,悬疑小说日渐成为时下国内出版界追捧的目标,这一概念甚至在国内原创作品中花样翻新,有了青春作家蔡骏的所谓心理悬疑“荒村系列”、成刚的精神悬疑小说《猎人者》,最近面世的悬疑小说更是扎了堆,有由网络小说《犯罪心理学ID》易名出版的《面具馆》,也有新经典重新包装出版的《冰屋》、《女雕刻家》。甚至记者注意到,以前单独出版的《午夜凶铃》系列,现在也被正式纳入“悬疑馆”系列重新推出。悬疑小说究竟暗含怎样的玄机,7日,《中国图书商报》出版沙龙将这些悬疑小说的出版商与一些书评人聚在一起,细解谜团。
包括《达·芬奇密码》的出版商在内的一些出版人认为,《达·芬奇密码》在中国的成功,与其说是凶杀案包装的西方历史文化,不如说是西方历史文化包装的悬疑小说。它所运用的文化历史符号,绝对是一场知识秀,意在唤起你对故事的兴趣。在国外,丹·布朗依旧是被排除在传统文学评价体系之外的作家,但是世纪文景为他找好了恰当的定位。丹·布朗在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来自世纪文景的出色营销。群众出版社编辑张蓉感慨地说,以前自家出版社推出过很多西方经典推理探案作品,但现在仍不为人所知,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由丹·布朗带起的悬疑小说热,新经典文化的季先生认为,这也许是中国类型小说的开端。“我们不妨将悬疑理解为一种类型小说的平台,它就像发生化学反应的基体,可以和知识结合,也可以和法医结合,最后呈现出各样小说。”书评人止庵认为,悬疑小说是那种看着玩的消遣书,看的过程比结果更快乐。因为悬疑的概念还没有被完全明确化,所以让许多过去被埋没的经典好书也被重新发掘出来。比如《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一书,非常经典,但无人注意,这也是一件推动阅读的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