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作家韩少功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风靡一时,虽然由于版权的原因,这一译本现在已成绝版,却仍然是很多人的珍爱。诗人西川、王家新本来是外语专业出身,同时是不错的译者。再往前,很多著名的老翻译家并不都是学外语的,有些人原本就是作家、学者,如冰心、杨绛、费孝通,只是因为在“文革”期间被剥夺了写作与研究的权利,才半路出家,埋头搞起了翻译。再老一辈的,鲁迅、梁实秋和巴金这样的文坛泰斗级人物,也都有大量译著传世。
“迷失于翻译中”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最负盛名的英译者,非圣母大学教授葛浩文莫属。此公所译,包括老舍、巴金、莫言、苏童、冯骥才、贾平凹、阿来、刘恒、张洁、王朔,甚至还有春树等人的大量作品。但是,半年来,我在《华盛顿邮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上读到的两篇书评,论及葛氏对莫言《丰乳肥臀》和苏童《我的帝王生涯》两篇小说的英译,均对其译笔多有微辞。
对翻译质量问题的指责,世界皆然,而非中国独有。去年,多位美国学者联名抖出一起翻译旧案,指责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女权主义名著《第二性》50年来在美国出版的惟一英译本,错误百出,甚至有多处关键论述,完全被劣质的翻译歪曲了作者的原意,在此译本上开展波伏瓦研究的英美学术界,所受连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纽约时报》报道《第二性》的翻译公案时,用了“迷失于翻译中”作为标题,此句借用了美国导演索菲娅·科波拉的一部电影片名“LostinTranslation”(汉译多作《迷失东京》)。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结构机理迥异,“翻译中的迷失”固难避免,若纯属技术上的失误,或可原谅,但在翻译出版中,以求利为目的,以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蒙骗读者,骗取钱财,乃至欺世盗名的种种“道德上的迷失”,便应群起而共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