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大奖能否给网络小说点甜头

26日下午,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长篇小说方面的大腕级作家、专家、学者等分别就目前的长篇小说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包括影视剧改编等在内的市场商业因素日益渗透、含网络小说在内的长篇小说创作数量的激增成为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其中利弊引起了到会者的极大争论。

争论一:小说创作是否该市场化  此次研讨会在与会人员下榻的桐乡某酒店举行,历时两个半小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叶辛等坐镇主持,张洁、徐贵祥、雷达等几乎所有前来参加本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嘉宾都出席并发言。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开宗明义地“要指出长篇文学创作的四个问题”,其中“市场商业因素日益渗透”被他认为是极为严重的:“我要痛心疾首地指出,商业市场对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太大了。”并具体提出了创作者从构思开始就开始媚俗、创作时希望引起轰动招徕读者、往影视靠拢的娱乐化倾向等。然而,随后发言的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杨马上提出了不同看法。在他看来,作家能不能摆脱市场化的影响不能看成是一个道义问题,而是文学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大势:“影视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我们现在应该关心的是,长篇小说创作从中吸取的养分够不够,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读图时代。”随着讨论的深入,这一话题几乎激起了所有发言者的兴趣。著名评论家白桦打圆场地把文学的市场化形容成“双刃剑”,而另一位茅盾文学奖评委朱向前则旗帜鲜明地成为创作“市场化”的反对者:“市场因素的诱惑,面对影视的妥协、投降,在我看来,弊大于利。” 

争论二:是否该关注网络力量  同时,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雷达还由长篇小说面临的新时代问题引发出关于茅盾文学奖评选改革的探讨。他介绍,目前长篇小说的创作数目越来越大,“去年一年的长篇小说就有1100多部”,更可怕的是,另外一股势力还在上升:“我参加一次网络小说评选,5个月贴到网上的小说就有3800部”。针对这样一个“人人都能写长篇小说”的时代,他提出:“少年写手和网络力量,也应该引起茅盾文学奖的关注。”话题一起,全场议论纷纷却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长篇小说的市场化一直是小说创作争论的一个焦点,而网络小说的异军突起对传统小说的冲击和影响也引起了多方重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