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虽然尚无政府的明确意见,但从去年末今年初开始,各个银行就已经悄然对房贷政策进行调整。迄今,各家银行网站上的“个人住房贷款”规定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但内部贷款规定已经进行了调整,基本上都包含了房价和房龄,在房龄上的要求特别具体。浦东发展银行的内部人士透露,该行“对房贷的调整,主要是减少首贷,严格审核贷款人的资信,而且,加强了对二手房的贷款控制”;另有些银行在内部操作细则中明确表示,从1月份开始,对1985年以前建造、总价40万元以下的二手房完全不提供贷款;有的银行则将时间更收紧至1990年。 另有不少银行规定,总价200万元以上的二手房,由于总价高,最多只能放贷5成。
另外,与银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部分房地产估价机构已经接到银行的指令,要求他们对部分涨幅较大的区域房源,将评估基准点往前移。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减少放贷基数。
随着中资银行新一轮房贷政策的逐步收紧,一向强调严格控制风险的沪上外资银行同样动作迅速。据了解,目前外资银行对于外籍人士的放贷政策已经明显收紧,幅度甚至已经大于中资银行,比如华一银行,对某些高价房甚至只放贷四成。某国外投资机构在沪为大量外籍人士代理购房贷款。该机构负责人表示,目前外资银行对于贷款额度的控制已经非常明显,首先在房龄上,大多数外资银行已经拒绝向房龄在8年以上的房子提供贷款,最多以10年为限;在贷款额度上,除了少数评估资质特别好的房源,购房者可以拿到7成的贷款之外,大部分贷款额度被控制在6成左右,而且各大银行会要求评估公司对于此类豪宅的估价相对收紧,最大程度地降低放贷基数。
是进退自如还是欲罢不能?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对银行来讲,紧缩房贷规模势会必失去一块利息收入,是一种损失;而且对一线的信贷业务员来说,他们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与放贷量有关。因此,要让银行潇潇洒洒地在房地产市场中进退,事实上还是个两难的问题。
本报上周有报道称,记者在对浦东三林地区的中介公司进行暗访过程中发现,部分中介公司显示出了不一般的本领,对于三林地区15年以上房龄的老公房,这些中介依然保证在买卖中贷到6成款项。另外,记者在余姚路某中介门店内提出欲购买延平路或者万航渡路总价40万元以内的老公房,并要求最大限度地贷款时,该门店的经理表示:目前的形势比较紧,因此他不能保证能贷到7成,但是5成应该没问题。
另外,对于传闻200万元以上的高档二手房只贷款五成的内部规定,记者也走访了一些中介公司。陕西北路上某知名中介门店的经理告诉记者,目前没有收到任何类似内容的正式通知或文件,除了在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办理这些房产贷款时会有些“麻烦”、甚至会遭到拒贷外,绝大多数银行对200万元以上的二手房依然能办出7成、30年的最高贷款,而且办理的时候毫无阻碍。这位经理分析:银行一下子收紧口袋是不大可能的,毕竟房贷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依然属于优质产品,也给银行带来不少收益,外加信贷员的业绩考核也与放贷额度有关,执行起来很难。
对银行“欲走还留”的举动,有业内人士表示理解:从去年至今的种种宏观调控结果显示,“微调”对上海的房产市场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而加大调控力度又要慎而又慎,若不小心用药过猛,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一旦出现不良后果,不但银行吃了“一肚子”房子无处消化,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