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产业化年中的不和谐音
在2004年,和国产电影票房飙升要一起被记住的,是一部名为《时差七小时》的来自民间投资的电影。这部耗资上千万元的《时差7小时》被认为是迄今最为昂贵的国产青春校园电影,2004年10月19日首映后,舆论关注焦点迅速从最初的“红头文件”要求学生自费观看、质疑制作电影的资金来源,转向对妞妞及其母亲拥有巨额资产的质疑,而所有质疑的最终出口是妞妞父亲 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
这种以官带商的市场手段竟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初始轻而易举地出现了。无独有偶,此前被媒体争论不休的《十面埋伏》其实与《时差7小时》不无相似之处。
因当年《英雄》以2.5亿元票房,创造了国产影片的奇迹,为了再次让《十面埋伏》为国产片创造佳绩,有关方面决定从2004年6月15日至8月5日期间不上映任何进口大片,而是开展国产影片展映月。这实则成为《十》的独映月。在众片商的不服声中,虽然《十面埋伏》还是以1.53亿元得到票房之冠,但相比3000万美元投资和紧追其后,放在市场中公平竞争、目前仍在映期的《功夫》的1.25亿元票房相比,当时张伟平3亿票房的豪言显得有些滑稽。
当电影决策者为张伟平与张艺谋制造的票房“神话”欣喜时,也许还应该看到除去极美的画面不剩一物的电影,靠不正常的噱头炒作和特殊放映档期达到的高票房,也许是国产电影的强心针,但也可能药力过猛已伤了筋骨。相比,周星驰、冯小刚等人的市场化模式也许更有让同行效仿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