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几年来拍摄完成了《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半生缘》、《家·春·秋》、《南北酒王》、《大马帮》、《傻阿甘》等一大批吸引观众、赢得市场的热门影视作品,一时间在圈内风光无限,还曾被媒体称为“中国电视剧制作的航母”,但潘志忠并未因此而陶醉自得,相反他更多时间是在考虑内地影视制作业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一语惊人——“当前的影视制作面临巨大危机,有可能步入几年来的最低谷”。
潘志忠是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社长。1997年走马上任时,感觉音像出版很艰难,于是选择影视制作作为出版社的主攻方向。凭借自身超强的融资能力,潘将各路社会资本捏合起来投入影视制作,平均年生产电视剧500集。好戏佳作接二连三,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在圈内也是名声鹊起,为困境中的内地音像出版单位走出了一条新路。
危机 “影视制作是内容产业,应该是以内容为中心,而我们现在是以媒体为中心,这与产业的发展是相背的,也就导致了影视制作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潘志忠说,“电视剧拍摄完成就要等着媒体收购,媒体喜欢什么题材,我们就做什么,已把媒体的个性强加于影视创作。媒体喜欢‘戏说’就拍‘戏说’,喜欢‘公安’就拍‘公安’,喜欢‘主旋律’就拍‘主旋律’。一部戏从前期策划、融资到拍摄,周期比较长,媒体喜好突然一变,想调头很难,很可能就会有大量资金陷进去了。目前电视剧拍摄的资金大多来自民营资本,且大多是行业外的民营资本,本身非常脆弱,投资没有回报,谁还会投资影视。一旦资金链断裂,这个行业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影视投资风险本来就是比较大的,全国一年大约出品一万集左右电视剧,只能回收十几个亿,亏损率达到60%。”
潘社长认为,现在电视剧收购只有一个口,缺乏必要的竞争,再加上变相的限价、回款不及时、政策调整等问题,可以说电视剧制作不堪重负,这是几年来情况最差的时期。《终极目标》、《24小时警示》、《欲望升级》三部大戏,是文联音像出版社曾经很看重的作品,但现在进入不了黄金时段,只能努力争取别赔钱。这肯定会影响投资方的积极性,不受资本青睐的行业前景是非常黯淡的。
结合 危机存在,但文化产业依然是潘社长心目中的朝阳产业。他认为,文化产业要想成为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除了要在资本市场找点支撑外,还有几个结合至关重要:
一是要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我们的电视已从黑白电视过渡到彩电,现在又迎来了数码时代,必须时时关注科技进步,关注高新技术发展。二是要与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人才相结合。文化产业人才也要懂经营善管理,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状态,要造就一批专门人才。三是必须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不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活土,就站不住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作的节目才能真正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三贴近”的提法,对内地影视制作很有指导意义。
困难与希望并存,为了文化产业美好的明天,潘社长依然耕耘不辍——四面八方的资金聚集而来,一部部大戏在各地拍摄正酣;注册资本5000万元、与美林集团共同成立的中联美林传媒机构有限公司即将浮出水面;从事宽带视频点播等业务的中联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也正在走上正轨;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的中国数码影视制作中心即将破土动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