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属阴,日属阳,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达成的共识。月亮的明暗转换往往伴随着灵魂的出没,不仅《月影》中“七夕相会”的场面如此,《甘露》中挨压子在塞班岛放歌的一夜亦是如此。歌声伴随着“海上摇曳的月光”唤来了成千上万的亡灵,月光在浪尖的跳跃与歌声对心灵的撼动产生了共振,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冷血》开篇,“我”独自走在陌生的坡道上,“灿如宝石的明星”、“西天淡淡的残红”以及“晚秋轻薄的云絮”都一点点褪去,“月亮也出来了。如指甲般细细的月亮”。这个场景中,月亮的出现遮蔽了美好的光晕和色泽,而且这并非一轮圆月,只是细细的一弯,它预兆着随后发生的一系列鬼魅故事。这里的月光显得凄清而阴冷,它所渲染的阴森氛围不由令人想起鲁迅《狂人日记》中开头几行关于月亮的描写。“狂人”的英文是lunatic,其词根为Luna,是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同一词根的衍生词还有lunacy,意为“精神病”。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月亮的朔望圆缺与人类情绪的涨落和心境的平衡密切相关。望月使人精神高涨,而朔月则令人情绪低落。因此,在无数自然风物中,月亮具有尤为丰富的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功能。芭娜娜以女性的纤细和作家的敏感牢牢地抓住并充分利用了这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