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5月22日在广西桂林举行的第14届全国书市,未开张就吸引了媒体的青睐。因为主办方有意推出一项在我国出版界前所未有的选美活动——“书业宝贝”礼仪大赛。此活动3月份启动,5月中旬书市期间举行,最后选出的10名“书业宝贝”,将有可能成为出版社的形象代言人。一位策划人说:“用选美这种另类的方式提醒大众,关注内涵,关注品位,从而探寻究竟什么样的女人最美丽。”消息刚刚传开,就有不少非出版行业的投资商希望介入,一些模特经纪公司更是踊跃地与组委会联系。(《东方早报》2004年2月11日)
对于读书人来讲,这则消息无疑具有吸引力。因为读书风气是创造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但是不知怎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的读书风气早就烟消云散。记得那些时候,一本好书要传阅多少双手,文学期刊风靡全国,图书馆每天更是早早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尽管眼下的学校教育更加大众化,大学也在一年年地扩招,可大多数青少年是在为了应试而读书,社会教育、民众的读书风气实在是今不如夕。一本书能印行个三五千册是常事,动辄过万的早成了凤毛麟角。
所以,出版界人士的急切是可以理解的。想通过“书业宝贝”的评选活动作为书市的亮点,以赢得媒体的炒作,以吸引公众的眼球,其出发点也是善良的。但是这样做却委实有媚俗之嫌。
近年来,“足球宝贝”、“网络宝贝”等各个行业的“宝贝现象”风行一时,吸引了不少观众,也使得这些行业更为人所关注。但读书活动毕竟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活动,需要宁静和独立,是一种沟通、交流、互动和再创造的理性过程,不需要张扬,更应该远离浮躁和商业炒作。而“书业宝贝”选美方式和写书、出书、读书没有丝毫联系,硬是要将之列为书市的亮点,有媚俗之嫌。虽然你可以将“书业宝贝”定位为具有书香气质的美女,因此更注重选手的才艺评比,但女性的内秀缺乏刚性的量化标准,而在一个社会风气浮躁趋利的年代,一些人恐怕更看重外秀而不是内涵。正因此,想靠如此热闹、时尚的活动以助兴,激励公众的读书风气,无疑风马牛不相及。
自然,在书市中举行选美比赛可能会吸引大众的目光,但也仅此而已。对阅读没有兴趣的人,仍只是关心选美而非关注图书,而书迷们对此则可能不屑一顾,或者干脆熟视无睹。
香港应该算是一个很西化的都市了吧。似乎并没有听说过书业选美的消息,倒是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香港的公共图书馆策划了一个阅读计划,参加者每看1本书可得1分,递交读书报告则可得2分至5分。有位小朋友才4岁,一年就获得了2097分,成绩骄人。另一家三姐妹从6岁到12岁,每人的分数都在2600分以上,一门三杰,都可算是阅读界的翘楚。香港每年亦有机构选举十大好书,鼓吹读书风气。最近有机构更主办了一个名为“历届十本好书最受欢迎好书选举”的活动,在多年的推荐名单中再选十大。以至有人无限感慨,撰文称,有人读书的城市,空气也分外清新。愈来愈多的人愿意追求文字的知识,这个城市也愈有希望。(《东方早报》2003年8月20日)
不知道书界中人,是否想过与香港接一下轨,至少可以比较一下,“书业宝贝”与“十大好书”孰高孰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