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不必“踩刹车”

还需小心观察    钟伟分析说,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不一样,日本是在经济紧缩的时候对银行业进行整顿的,这也许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效果适得其反。经济紧缩时,企业效益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整顿银行业不可能产生积极效果。中国在经济高涨的时候,在企业效益增长60%、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的情况下,进行银行改革,它会有一定的紧缩作用,并且紧缩是温和的适合的。这也是我们看到日本的失败教训,而采取的明智做法。
    钟伟认为,前一阶段经济界对宏观经济是否存在过热引发很大争论,现在基本可以判断中国经济不存在过热,我们不能将经济过热的可能性看作已经发生的现实,可能性不是现实性。我们正进入一个好的发展时期,但存在的问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现在所要做的是“不加油门,不踩刹车,一路小心观察”。

不宜紧缩货币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袁钢明表示,不宜回到紧缩货币政策的老路上去。
    袁钢明认为,今年出现的宏观经济回升局面应当珍视,这是货币政策放松带来的政策调整效果。为使宏观经济走出紧缩和下滑,货币政策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在启动经济的初期阶段,货币增加的效果很弱,需要放出大量货币才能达到足够的启动力度;而当经济回升持续一定时期并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货币量增长就可以从初期的大量增长转为平缓增长。在初期货币大量增长阶段,可能会产生流通中货币较多沉淀、潜藏后期较大风险的问题,但是如果为预防风险而对刚刚启动起来、还未形成上升惯性的经济实行紧缩,很容易使经济回升半路夭折,重新启动又需要放出大量货币,造成更多货币沉淀的累加性风险。
    袁钢明表示,由于央行已经采取了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货币紧缩调整,本来就不必担心的消费需求过热及通货膨胀风险就不会发生。所以央行不应实行调整措施,将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回到紧缩的货币政策老路上去。但是,在总体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应当保持对房地产泡沫的重点监控,以实现能够带来就业和消费需求增加的健康快速的经济增长。
链 接
明年货币政策有“收缩”不“紧缩”    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表的2004年经济预测报告表明,货币政策有所“收缩”,但不会出现“紧缩”。报告认为,针对2003年以来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央行已经做出了“偏快”、“过猛”的判断,并果断地采取了“收缩”的货币政策措施,因此,2004年货币信贷的增速将有所降低,不会超过2003年的较高水平。但货币信贷不会出现“紧缩”。 
    首先,当前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危险是生产过剩导致通货紧缩加剧,而不是通货膨胀。之所以形成以上判断,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当前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目前只是投资出现了增长过快的迹象,而国内消费仍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仍是剩余经济。 
    其次,当前所面临的是投资需求旺盛,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商业银行积极放贷。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而不是紧缩银根;另一方面,在利润增长的要求下,在储蓄存款高增长以及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下,各商业银行仍可能保持放贷积极性。 
    再次,从2003年以来货币政策执行与金融运行的情况来看,面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央行尽管采取了收缩的政策,但政策手段较温和。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央行并无大力收紧银根的意图。 
    总之,货币政策当前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新一轮经济增长不会夭折,在防经济“过热”的同时治理通货紧缩。因此,货币政策不会采取“急刹车”的措施,在总量上“收缩”得太快、太紧,货币信贷也不会出现“紧缩”。2004年,央行将尽可能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预调和微调,在保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正确引导社会心理预期。
    在强调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将有所侧重。通过鼓励和限制的信贷政策措施,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在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同时,减小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