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报告建议:中国应严控货币增长

    世行的报告认为,传统的经济过热指示器如通货膨胀压力所给出的信号往往有滞后性,同时考虑到非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需要综合其他经济指标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才能防止今后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虽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不错,但是,鉴于这种增长主要是由非常强劲的投资和信贷增长所推动的,为了避免投资、信贷增长可能会带来的副作用,建议中国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继续增长。”这是世界银行最新出台的一份报告所提出的观点。
    世行在报告里分析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升的原因:投资的高涨似乎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策推动原因。
    据统计,200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了31.1%,这与在2002年和2001年同期的增长率21.5%和15.1%,形成较大的对比。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33.5%上升到2002年的42.2%,预计在2003年还会进一步上升。
    报告认为,中国近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经超过了1993年37.7%的峰值水平,但那时大家普遍认为经济过热,增长速度无法持续,最后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软着陆”的政策措施。
    报告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中央政府的推动作用相对很小。在2003年上半年,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总金额只有184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7%。但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总金额高达132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5%。
    在支持这些投资方面,财政支出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也同样重要。
    世行分析,主要发放给国有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从1997年占总资产的40%左右下降为2003年初的20%左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贷款比重大幅上升。因此,银行系统总的风险敞口正在从国有企业的工业项目转移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公路、能源和通讯)及相关的房地产开发。据报道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17810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新增贷款18475亿元的水平,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速度达23.1%, 6月末,M2、M1都创出了近年来历史新高。从目前的货币信贷增长趋势看,贷款增长的势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有可能全年达到近3万亿元左右。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市场分割及重复建设(比如有29个省已建成了汽车生产厂),这些投资所依赖的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及担保义务不断加重,因而繁荣之后出现萧条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国内银行因为以前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贷款所导致的不良资产而境况不佳,而这还有可能使其资产状况雪上加霜。
    世行的报告认为,传统的经济过热指示器如通货膨胀压力所给出的信号往往有滞后性,同时考虑到非市场机制的作用(如预算软约束使得企业的盈利意识不强,并在减价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等等),因此,需要综合其他经济指标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才能防止今后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