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其章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因为中国书店只剩下一个空壳子,有时候在琉璃厂逛,想花钱都花不出去。中国书店所有的门市都以卖新书为主,一些店中陈列的古旧书常年不变,可谓是死气沉沉。”对于中国书店货源枯竭的现象,著名藏书家韦力解释说:“古书和古董一样是恒定数,不会有新的增加,而古旧书从市场到藏书者手中再回到市场的一个循环至少需要20-40年,随着收藏者的增多,古书必然会出现大面积的货源枯竭。”
吴凤祥则从古旧书本身上找原因:“中国现存的古书总数大概是8-15万种,其中绝大部分具有学术文化含量,但从内容来说,其资料的再利用性很小。这些书中,专门解释周易的书就有3万多种,类似这种大量重复的东西在图书馆留有目录即可;而那些专业工作者用得上的书,可以保持原貌影印出版;一些儒释道经典、历史资料可以经过加工、整理、校勘、注释后再出版。所以,能够从内容和文物价值上吸引读者的古书就很少了。”
因而,吴凤祥呼吁:“古旧书业是一种文化标志,国家行政政策应给予适当程度的扶持,如用税收政策调节古旧书市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陆昕却认为:“中国书店的货源不足不是国家扶植、政策倾斜就能解决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书店作为大机构常常缺乏主动竞争的劲头,不善于做小生意。比如明版的残本书,中国书店几块钱一本就处理出去了,但有人可能会把十几本残书变成几十本集锦,而每本明版书集锦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可以到数千元。此外,版本知识是一门学问,在一些老师傅相继过世后,中国书店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实。”
旧书市场:最具亲和力的卖场 眼下北京的旧书市场是依托旧货市场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是潘家园、报国寺,北海荷花市场、北大西门、兵马司胡同也是古旧书的集散地。谢其章一句并不客气的话道出了旧书市场人气之旺:“跟潘家园、报国寺的热闹比起来,中国书店的门市天天跟闹非典似的。”
潘家园以前叫鬼市,是说天不亮就开市,在手电微弱的光亮下,人影晃动,宛若鬼影。知情人都知道,要想买到好东西,天不亮就得来,住的远的赶5点的头班车6点到潘家园都已经算迟来一步了,等到天大亮就只剩下闲逛的和卖新工艺品的了。所以会有专门从事古旧书投资的人在潘家园附近租下房子,看见有人从外地或是通过其他渠道拿了好书过来,马上就上前去抢。大型书集市一般一周1-2次,全年算下来,潘家园有52场、报国寺有60场,场场古旧书集市无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旧书市场的古旧书,日流量极大,书的品质也良莠不齐,很多书损坏严重,又有很多并无太大价值。至于书的价格,则浮动很大,有的可以压至很低。在这里要淘出好书就要看买书的人识不识货,眼光地道不地道。因而在藏书圈子里,常常有关于在潘家园淘书的传奇故事,某藏书家1000元买到带清礼部大印的明北监本《十三经注疏》的事就曾被媒体热炒。
潘家园改建后,开始有了比地摊更正规的书店,有专卖古籍书的,有专卖报纸、期刊杂志的,还有专卖小人书的,专卖“文革”画报、期刊的。几乎每周都去逛潘家园的谢其章说:“除了拍卖,京城的古旧书业几乎全交给地摊了,如果我花10万买旧书,1/3会花在拍卖上,2/3则会花在旧书市场。”
彭震尧认为,旧书市场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货可“淘”。这有赖于古旧书摊贩强大的收购能力,“书贩子”常常到各地农村走乡串户搜集图书,还到报社、图书馆抛弃的“废品”中去寻找有价值的古旧书,有时连垃圾场都去搜罗。而潘家园一手、两手、三手倒书的市场运作在琉璃厂是不可能见到的;此外,古旧书商贩紧跟市场潮流,能按读者的要求为读者找书,这也叫很多藏书人深感方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旧书市场“小”而“灵活”的形式,把古旧书从民间发掘进入市场,对文物的保护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