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儿童文学出版现状:地域个性渐成 绘本走遍天下

三、儿童文学出版进入“绘本时代”
    “绘本”一词源于日本,《现代日汉大词典》解释为“(尤指儿童看的)图画书、小人书”。绘本在台湾的兴盛与台湾受外来文化影响和本土儿童图书市场的逐渐成熟有关,也是台湾整个文化背景的必然趋向。而在其中,以积极经营国际版权和擅长绘本翻译制作而著称的格林文化出版公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格林推出的《现代版不朽童话》、《大师名作绘本》、“莎士比亚”系列和《城南旧事》等绘本作品的版权被英国、美国、法国、瑞士、丹麦、意大利、日本、巴西等国家购买,经济利益极其可观,这在一向是文化人超的台湾出版界,无疑是一件大事,格林已经成为台湾儿童文学出版的旗手和榜样,难怪丹麦Agertotts出版社总裁艾拿曾经说Grimm Press(格林)是世界上最顶尖优秀的儿童书出版社之一。究竟以制作绘本为主的格林文化有何魅力?总编郝广才表示,他不认为格林的绘本有特定的方向,只要绘本有风格.故事幽默、风趣并且好看,不管悲剧还是喜剧,只要格林有能力就会出版。同时他不认为儿童书必须要有教育的功能,他认为童书的首要功能是娱乐,是为它自己的艺术和文学而存在的。这说明格林遵从的是市场和娱乐的准则,走的是国际化经营的路子,目前格林已经和近百位海内外一流插画家合作过,本土的插画家只有4位。对此郝广才表示,出版界比的就是创意和魅力,谁适合就找谁,在他心中只有功力的差异,而没有国籍地域的分别。格林的“非本土化”似乎与台湾儿童文学出版界曾经呼吁的本土化策略格格不入,但格林的成功带来的客观经济效益已经大大地扭转了其他出版社的目光,纷纷投身绘本出版大潮,一时间又出现了“泛图化”的出版景况,读图出版品几近泛滥。比如,格林推出的“几米作品”风行亚洲并形成“几米现象”的例子就是这一“读图”理念的产物。

四、大陆儿童文学出版热
    (一)持续升温的热潮。台湾的大陆儿童文学热潮从80年代末开始持续至今,首次在台湾出版的大陆儿童文学作品,有光复出版的《话说中国历史》、东华出版的《节日故事》、《敦煌故事》、富春出版的《中国传统儿歌选》等。目前出版大陆儿童文学作品较多的,有民生报、“国际儿童村”、小鲁“儿童小说”等,曹文轩、沈石溪、周锐、张秋生、秦文君、张之路、葛冰、吴然等大陆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多次在台湾出版。近年,两岸的合作创造了不少佳绩,尤其是图画书和绘本的成功合作,不仅扩展了彼此的童书市场,更联手让中文童书扬名国际书展。

    (二)民生报致力于两岸儿童文学出版交流。台湾民生报是台湾出版量较大并有系统地引进大陆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单位,1992年它开始出版大陆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小说、童话和儿童诗为主。近年,民生报实行了财务和编辑独立,开始独立出版童书,由桂文亚主编,在引进大陆儿童文学的同时,致力于将台湾的儿童文学介绍给大陆的读者,取得了不少佳绩:民生报与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同时在两岸出版台湾和大陆的童话、童话选,有繁体和简体两种版本,两方各自出资、独立出版;与北京作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台湾趣味童话选《银线星星》,其中编辑、润饰和网片都在台湾制作,并由台湾负责稿费,但在大陆印刷和出版;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由桂文亚和李潼主编《台湾儿童小说选》,大陆方面则编《大陆儿童小说选》,互相交流;民生报的“中学生书房”系列,陆续出版大陆儿童文学代表性人物的新作,比如曹文轩的《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沈石溪的《狼王梦》等。

    (三)多元的合作模式。(1)台湾购买大陆的版权出繁体字版;台湾的儿童文学图书加印简体字版在大陆发行。 (2)由台湾企划,到大陆找作者、译者、画者、编者合作。(3)通过征文的形式;或者大陆儿童文学界评论家、作家为其提供名单,以筛选适当人选。(4)以出版大陆一流作家的新作品为主,新作品一般来说比较成熟,而且没有版权问题,稿费支付则比照台湾作家。(5)多样选择的版权交易方式。主要有买断版权的方式、通过版权贸易协会或者出版社处理版权的方式和买下“全球华人中文版权”的方式等。

五、存在的困境    (一)过分依赖外国翻译作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台湾童书出版社引进大批量的外国翻译作品,不但投资少,回收快,而且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加之台湾的地域限制,面积小而人口多,且需求多元,文化上受到外来影响较大,这一切因素都使得出版社对在国外已经成功运作的翻译作品趋之若鹜。

    (二)台湾本土儿童文学的出版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竞争力软弱。台湾本土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面临着许多挑战:外国大出版社已经开始涉足台湾的童书市场,激烈的竞争充斥台湾的童书市场,淹没了本土的声音;许多本土的出版社开始寻求国际化的出版模式,漠视甚至放弃台湾自身的出版资源。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