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日历7.0版(2026)》书评丨沈重武:马年日历里的时光褶皱

  《浣溪沙·题民俗意》

  笺上时光逐页轻,梅边柳畔记分明。

  新词旧俗总关情。

  剪取春痕融画里,拾来乡语入诗行。

  寸心随页共生长。

  前两天收到民俗学大家仲富兰教授递来最新出版的《民俗掌故日历7.0版(2026)》。一打开,一张明信片上美术史学者邓明先生的水墨群马正在山溪边悠闲地饮水。“你的本命年,得有本压箱底的。”仲教授在电话那头笑着说道。阳光刚好落在日历大年初一的“元日”二字上——王安石那首“爆竹声中一岁除”,被水墨漫画家潘方尔画成了穿红袄的孩童,手里举着半截未燃的爆竹,火星子在画里还没凉透。

  我翻到正月十五那页,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旁边,配着一幅闹元宵的漫画:夫妇二人拿着灯笼在说着些什么,丈夫在认真地讲,妻子笑意盈盈地听着,满眼是幸福。页面下方的民俗掌故写着“花灯,在元宵节前后观赏,各地有宫灯、龙灯、金鱼灯、鸳鸯灯等”,字里行间像能看见当时花灯会的热闹。忽然想起去年此时,仲教授指着旧日历里的清明说:“你看,古人扫墓时要插柳,既是思念,也是盼着春深。”2026年的清明那一页,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拍的照片里,一朵独自绽放的郁金香,在一众未开放的花蕊里,显得格外的清冷和幽远。

  马年的巧思藏在每周的俗语专栏里。“骑上快马讨喜帖——捷足先登”那页,潘方尔画了个驿卒骑了一匹矮脚马,那小短腿正奋力奔跑,能感觉到画上有尘土飞扬,上方是黄鬃赭身的马妈妈,正欣慰地看着小马,眼里满是慈祥,心想着“终于成才了”。我把这页折了角,想起小时候外婆说“马年生的人,得像马一样脚底板扎实”。还有“老马识途”那幅,画里的老马低着头,好像正在仔细地辨着方向,好把迷路的人引向灯火处,掌故里说“比喻对事物有经验的人,能为先导”,配上潘方尔的篆刻,富有哲理的同时,又逸趣横生。

  最珍爱的是夹在日历里的剪纸。这位来自汕头的剪纸艺术家赵澄襄女史剪的马,鬃毛像团炸开的蒲公英,四只蹄子踩着云纹,边缘的锯齿纹透着点拙意。我把它贴在书桌前,和去年那只剪纸虎并排,忽然发现时光就像这样,被这些纸页、墨迹、剪刀痕串了起来。就像二月开头的那页,著名漫画家郑辛遥的简笔画里,马正疾驰纵横,绝尘而去,旁边的诗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几行字挤在一块儿,倒像是不同朝代的人在说同一件乐事。

  腊日那天的日历我提前翻了。陆游的“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旁边,画着碗浸润在甜糯红豆羹里的汤圆,掌故里写“腊者,岁中大祭,纵吏民宴饮”,得吃点圆的,盼着过年团圆。忽然觉得这本民俗日历像个树洞,把千百年的欢喜忧愁都收了进去,再一页页摊开给我看——原来每个节气、每个民俗,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暗号,等着我们在翻开的瞬间,读懂那些藏在时光折痕里的温暖。

  仲教授说:“民俗不是老古董,是活着的日子。”现在我信了。这本马年日历摊在桌上,水墨群马的影子投在纸上,像在慢慢享受着闲暇光阴,带着那些诗词、掌故、漫画,还有剪纸的纹路,一起跑进寻常日子里,把每个平凡的晨昏,都酿成了值得回味的年景。

  (本文作者系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酒类专委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品酒师)


《民俗掌故日历7.0版(2026)》
仲富兰 主编;杨荫深 原著
潘方尔 绘;张建松 摄
海继恒、康桥 文
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价:128元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ISBN:978-7-5326-6238-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