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 苏智良 王海鸥 著 学林出版社丨2025年7月 定价:98元
编辑推荐 在抗战的硝烟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是一名法国人,却在上海的战火中拯救了超过30万中国难民。他用智慧、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建立了南市安全区,为无数平民提供了庇护。他,就是饶家驹。
这是一部让人眼中有泪、心底有光的纪实作品,它不仅重现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光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时刻,本书积极讲好中国人民同外国友人并肩战斗的故事,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本书亮点 1.独家揭秘:深入挖掘国内外档案、亲历者口述、历史文献,全面还原饶家驹的传奇一生,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生动叙述:以通俗易懂、扣人心弦的文笔,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讲述得跌宕起伏,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年代。
3.深刻启示:这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战争与和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内容简介 法国人饶家驹(1878—1946)因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建立了南市安全区,成为中国人民的患难之交。
1937年11月,饶家驹以他的博爱、坚韧、独创、才华、责任心,在上海城隍庙周边创立战时救护平民的难民安全区——饶家驹区,并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其间又在汉口等地设立安全区,救援中国难民数十万人,贡献卓著。1940年回国后,饶家驹继续从事难民救济,“二战”结束后,还赴德国柏林救济曾是敌国的德国的民众。其堪称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者、中法友好的象征及法德和解的先行者。由他首创的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修订《日内瓦公约》并加入战时平民保护的相关条款,其影响深远但是知者寥寥。
本书以档案、报刊、图片、影像、口述资料等为依据,讲述了饶家驹的生平,尤其是其来到上海后的经历,全面分析了上海南市安全区的缘起、管理与运作、推广与影响,并且从衣食住行、医疗卫生、读书教育、自救与经济等方面生动还原了当时难民安全区的生活图景,体现了饶家驹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难民的无私奉献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
引子:饶家驹是谁? 公元1937年11月9日,星期二,中国的首位大城市上海,正经历着战争的巨痛。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中的首场百万人大战,炮弹呼啸,机枪声声。
在上海城市发祥地的南市,城市与居民都面临着巨大的浩劫。从黄浦江边到邑庙路一带,船上、岸边、街道,到处火光冲天,几百年的老店瞬间化为乌有,惨叫的孤儿,哭泣的老妇,构成了一幅惨不忍睹的战祸图。而与此同时,以方浜路为界的南市北部却是罕见的平静。尽管到处都是风尘仆仆的难民,但他们的眼神里已没了对死亡的恐惧。
就在方浜路上,一字排开的铁丝网将南市的南北隔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南市的战斗刚刚休止,硝烟还未散尽,一队粗壮、矮个的日本兵,趾高气扬地踏进了南市的北部,在大街上随意闲逛。难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却又无人敢对占领军吱声。这时,一位60岁左右、穿着教士服装的白人,挡住了这群日本兵的去路,他竟然用流利的日本话告诫他们:这里是中立区、安全区,武装军人不得入内。
为首的军官一声令下,刚才还分散着的日本兵立即整齐列阵,戒备地对着这位欧洲人。只见这位英俊高大、戴着眼镜的传教士并没有退缩,面对着剑拔弩张的场面,仍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说道:你们的松井石根司令官保证过,日本军人不会进入这里,请你们后退!听到松井大将的名字时,为首的日军军官明显地犹豫了一下,他被这位教士的威严所震慑,决定先退出再说。
等到日本兵的身影消失不见,教士身后的难民们不禁欢呼起来。这位传教士才是安全区真正的“保护神”啊!
1938年3月,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电邀这位传教士到汉口访问,专门设宴盛情款待,并邀请罗马教皇驻中国代表作陪。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3月9日向这位传教士写信致谢,并在信中附了一张蒋本人的签名照,蒋介石代表全体中国人“,敬致最诚挚之谢忱”:
寇氛张盛,淞沪沦陷,我同胞锋镝余生,重遭荼毒。蔽无片瓦,储无斗粮,饥寒待毙者二十余万人。乃荷贵神父及难民救济委员会诸同仁,抱己饥己溺之怀,施解衣推食之仁,奔走勤劳,迄今不懈。中正忝主戎行,缅怀弥感,用特专函,代表全民,敬致最诚挚之谢忱。
在武汉的国民政府承诺给这位教士法币25万元用于救济工作,钱款将由财政部转付。不久,中国政府还向他颁发玉质勋章,以表彰他为中国大众所作出的服务和人道主义工作。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这个名叫饶家驹的传教士来到上海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