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集成性文献整理的最新成果 ——《唐五代诗全编》的编纂与出版


  准备工作完成后,即进入正式的编校环节。编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是核校《唐五代诗全编》每一首文本的底本文献和《全唐诗》:这正是基于对陈老师处理文本原则的充分理解之上的决定。因为陈老师特别注重的是“让唐诗回到唐朝”,即尽量表达出唐诗的本来面貌,所以他严格按照上文所提到的九个层次,梳理出最能反映一首诗原初状态的文献作为底本。核清底本文献,能使“唐诗回到唐朝”的“原貌”更准确无误。他也重视唐诗在传写中的流变过程,所以《全唐诗》作为大部分诗歌传写流变的终点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在之前已经做了很充分的编辑准备工作,但在处理细节上,依旧有很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或对体例了解不充分而造成的困惑。如经常用到的大型总集文献《文苑英华》,编辑在刚刚入手核校之时往往只用中华书局影印的明刻配宋本,在核对明刻本部分时,往往出现文本甚至作者对不上的情况,刚开始以为可能是作者一时之误,编辑提出不少疑问。但此类情况又太多,不像是作者的问题。经过一番仔细的追查、思考与询问后,才知道陈尚君先生使用《文苑英华》文本的情况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很多,他使用了傅增湘先生的《文苑英华校记》、台北存宋本十卷来校正明刻本的错误,后来又发现了国图藏明抄本的公布,但彼时全书初稿已经定稿,未能通校,但也尽量使用。所以,《全编》使用的《文苑英华》版本是一个复合的、陈尚君老师自己处理过、努力去回复宋本原貌的《文苑英华》。在摸清了规律后,无疑核校的工作量又一次加大了:编辑在核对无今存宋本《文苑英华》部分的时候,要兼核影印明本《文苑英华》、傅增湘《文苑英华校记》和国图网站的明抄本《文苑英华》三种版本,之后才确定是否有问题,再提出疑问,由陈尚君先生决断。其余如唱和诗之间有与底本不一的拟题情况,多版本总集类书文献的使用(除上述《文苑英华》外,尚有《初学记》等),明清大型的唐诗丛集的使用等,陈尚君老师往往都有比较特殊的使用细节,这些细节体现了陈尚君先生研治唐诗四十年的积累与思考,也对编辑的学术水平、理解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面对这些情况,编辑们又只能边核校边理解,理解后再重新核校,几乎每个编辑都经历了迷茫不解、重新认知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所以,关于改动,编辑团队是慎之又慎,在原稿上大到诗歌次序的替换、重复的删除,小到异体字的统一,几乎都是一一与陈先生确认后才进行,有时为了一个问题要经历编辑之间互相争论,再与陈尚君先生往复数次的情况,所以整个项目的审次、校次也超过了出版社一般“三审三校”的流程。编辑团队、校对团队、编审团队对这部书都倾注了超乎平常的心血,他们希望自己作为《全编》出版团队的一员,能够不负这部陈尚君先生付出四十余年的巨著,也不负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辈们的学术眼光与信任。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