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阐释十二讲》书摘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

(节选自第十二讲)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曙光。汉字让中国的历史不间断记录成为可能。从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就有了不间断的历史记载,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前一朝代灭亡了,相继的朝代能为其修史?二十四史能绵延不绝?汉字是最重要的“技术”保障。我们今天的学者阅读出土的汉代早期的古书文献,文字上几乎没有太大障碍,读清朝文献就更不成问题。因为汉字,我们的历史记载是贯通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儒学是思想文化的代表,京剧是表演艺术的代表,但它们都传而不统。汉字是传到今天、统到现在、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分界。在中国文化中大概只有汉字与筷子能够如此。

  汉字与时俱进,作为记录语言的交际工具也越来越便利。现代汉字有拼音字母注音;有规范之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汉字通过自身的进化也进入了“现代化”,成为全民学“文化”的基础,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汉字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功能。

  表音文字记录语言确实简单便利。3000多年前,地中海东岸就出现了表音文字,东西传播,演化出众多字母文字。传入欧洲,希腊字母演变出罗马字母和西里尔字母;传入西亚,最著名的是阿拉伯文字。这些表音文字大都因商业需求而兴起,有很大的实用性,特别适用于民族单一、语言统一的社会群体。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使用表音文字的多民族大国,例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苏联,即使使用的字母相同,但所记录的语言不同,这些表音文字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独特性,表面上看使用的拉丁字母都差不多,但所记录的语言则完全不同。使用表音文字的大国,合久必分,分则不能再合。即使在该地域再次兴起一个大国,也是一种文化取代另外一种文化,很少是同一种文化的延续传承。

  汉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学者很早就指出,历史上的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历史上“汉族”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

  新石器时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创造中华大地的辉煌。它们是怎么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文化?原因很多,但一定与文字产生密切相关。文字很有可能首先在黄河流域出现。随着文明的诞生与传播,使用相同文字的不同文化共同体不断融合,形成更大的文化共同体,商、周文化的融合就是典型,不仅有文献学的证据,也得到考古学的支持。

  具有凝聚力的“中国”,早在西周早期的何尊就已经出现了。在其后的历史中,民族不断融合,分裂之后是更大的统一,分久必合是历史的趋势。不论如何改朝换代,主体文化一直传承不绝。

  历史上农耕的汉族在军事上往往不能抵御游牧的外族,但由于文化的先进性,一旦被外族认同接受,就会形成更大的文化共同体,民族的融合使得汉族日益壮大,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的文化,求融合而不事武力扩张。我们主张的是做好自己,天下归心,国家与民族都向心凝聚。形成这种凝结的文化有种种原因,其中汉字是其核心要素之一。当国家危亡之时,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感就更加强烈。在抗日战争初期亡国论甚嚣尘上的时候,有识之士的自信就是“中国文化不灭,中国就不亡”。

  中华民族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中华民族内部,既有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又有其统一共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族,56个民族同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使用汉字达到95%以上。双语双文教育令中华民族大家庭一方面文化多样,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有效沟通,文化认同,现代交通、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在中华民族的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差异很大,地域、经济、血缘、语言、宗教、生活习惯都不相同,是什么能够让他们凝聚在一起?如何和睦地长久地相处?如何凝聚而不分离?短期内政治、经济等都能够发挥作用,但长久地看是文化。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之振兴、军事之强大,更重要的是文化之自信,民族意识之自觉。

  汉族是中华民族之一员,汉字是众多文字之一种。在这个民族共同体里,汉字能发挥什么作用?该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汉字是民族融合的黏合剂,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向心凝聚力。有学者已经指出:“文字忠实于语言,如实拼写反映语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就是汉民族的解体。”

  我们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我们融合为一体的历史基础,汉字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为了文字记录语言的方便而忽视汉字对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得失一目了然。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