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瑟林的《阴阳魔界》和《星际迷航》问世之后,特别是科幻衍生产品获得成功之后,科幻也成为电视剧的主要题材。《星球大战》的续集要比最初的剧集成功,并催生了《巴比伦5号》和《星际大争霸》(Battlestar Gallactica)的成功翻拍。和电影一样,漫画书也成为电视剧的来源,而类似《X档案》这样接近幻想小说、更多展现阴谋而非科学可能性的科幻系列剧也变得更为普遍。同样,由于视觉呈现和印刷文字之间的差异,电视剧的叫座并没有给科幻小说的阅读带来任何好处,只不过让一些为这些剧集创作剧本或是受雇创作衍生小说的科幻作家维持生计罢了。
话说回来,科幻在这些大众媒体上的繁荣为它抹去了一些廉价小说的痕迹,也为它在美国各个大学得以被接受铺平了道路。有几所大学甚至开设了科幻方面的研究生课程。
在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太空望远镜和粒子加速器等新型仪器的帮助下,物理学让人类得以一窥宇宙的奥秘。无人探测器提供了有关水星、金星、火星和其他行星的更多信息,有时甚至改变了科学家对行星及其卫星的看法。尽管对外星智慧生命的探索尚未取得积极进展,但人类已经发现了第一批地球以外的行星,2011年,又发现了第一颗与地球类似的系外行星。与此同时,天体物理学家发现星系是由一种他们称作“暗物质”的物质所发出的看不见的引力维系在一起的;其他科学家注意到更遥远的星系正在离我们的银河系远去,而且这一进程正在加速,他们将此归因于“暗能量”。说完宏观方面,再来说说微观方面,位于伊利诺伊州和法瑞边界的粒子加速器先后在原子内发现了奇怪的力,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和人类捉迷藏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即所谓的“上帝粒子”,这也许可以解答粒子为什么能聚集在一起。物理学曾经在理解宇宙的起源、本质和法则方面充满自信,后来却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不确定的东西,小到粒子层面,大到宇宙的整体结构,这一事实也在以科学原则和推测为基础的科幻小说中得到了反映。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基因领域的重大发现带来了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并极有可能改变人们的食物、生活方式和衰老方式,甚至改变人类的繁衍方式。一方面,诸如天花和小儿麻痹症这样的疾病已经绝迹,或几乎绝迹;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或是老的)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又对人类构成了新的威胁。科幻小说也反映了这些主题。
上述科学、技术和政治方面的发展塑造了过去三十五年间科幻小说的发展。本书的第十三章写于1975年之前,我在章末曾预言,科幻杂志的影响力会日渐消退,尽管自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创办《惊奇故事》起,杂志就一直左右着科幻小说的发展方向。这个预言已经成为事实。我在第十三章中还希望科幻杂志能够幸存下来,它们也的确幸存下来了,尽管幸存下来的有些杂志已今非昔比。其中一个就是《类比》,它的前身是1930年创办的《超级科学新奇故事》——而《银河科幻小说》杂志已经不复存在了。接替约翰· W. 坎贝尔担任《类比》编辑的本·波瓦后来成为《欧姆尼》(Omni)杂志的小说编辑,后来是责任编辑。《欧姆尼》是鲍勃·古奇奥尼(Bob Guccioni)的试验品,他把创办成人杂志《好色客》(Hustler)时使用的面向大众市场、一流版式设计等经验用到了科幻杂志上。这本杂志的平面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刊登的小说也是花重金买来的,成为科幻领域的第一本高端杂志,创刊初始的销售量接近一百万册,然而,该杂志每期只刊登一两篇科幻故事,许多文章似乎是给那些UFO迷看的,后来它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最后沦为一本网络出版物。与此同时,物理学教授、科幻作家斯坦利·施密特成为《类比》的编辑,尽管杂志上刊登了太多以人物为发展主线的故事,他还是延续了杂志专推工程师爱看的科幻小说这一传统。
【本文摘自《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2020年8月出版,略有删减,以原文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