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走进边际成本为零的社会|《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发展》序

  附: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本书中,陈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分析和论证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并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然性。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当前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有些迟疑、蹒跚和沉重”的出版社有怎样的价值?

  忻雁翔:
这本书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的出版家和经济学家的双重身份。作为出版家,陈昕老师对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有着非同寻常的洞见,作为经济学家,陈昕老师对出版业趋势的把握是以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做充分支撑的。在这本书中,陈昕就以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为基础,把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图书出版业将要遭遇的业态变化,用经济学模型分析得一清二楚。这项工作从来没有前人做过。懂出版的人可能预见到互联网与数字化浪潮对图书出版业的冲击,但不能给出逻辑自洽的学术论证;懂经济的人作出的分析针对的只是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但无法解释透出版业的特殊性。所以在这本书中,陈昕做到了以经济学理论研究解释出版业现象,无疑具有开创性价值,他所构建的出版业“边际成本趋于零”的分析框架,也为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厘清了依据。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陈昕表示,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重构出版产业链,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业务流程、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并给出转型发展的建议,这部分论述给您带来的收获是什么?

  忻雁翔:
陈昕老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概念“阅读市场”,这是相对于“图书市场”的一个概念。陈昕老师在书中的分析让我们意识到,即使现在众多出版社已经纷纷涉足数字出版领域,但是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图书市场”,新的数字网络业务还是作为传统图书出版业务的附属物而存在的,还谈不上已经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出版社的视野必须从“图书市场”扩展到“阅读市场”,只有具备了阅读市场的理念和眼界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新的介质、媒体、平台,比如手机App、微信、视频、游戏等等,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机遇。也就是说,要从边际成本趋于零的阅读市场的角度,而不是边际成本为固定值的图书市场的角度,来正视出版业的深刻变化,着力于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升级。陈昕给出的这一论述与最近热议的“分享经济模式”或者“共享经济模式”不谋而合,所以是特别让我打开思路的地方。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后集中,陈昕既指出了传统出版社转型发展的必然性,也强调了出版社要把握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观点在本书下编中有怎样的体现?

  忻雁翔:
下编集结了陈昕老师2002年以来关于数字出版的近八篇文章,应该说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关注和思考互联网对出版行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了,陈昕对于出版业数字融合的先见性、警觉性在下编中可见一斑。并且,从下编中也可以看到这十多年来以陈昕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人,为中国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所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努力。下编的第一篇是2002年时,陈昕应美国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公司之邀,对美国传媒业进行考察后形成的研究论述,对内容产业和传媒集团定位、数字融合基础上的业务融合、资本市场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最初的探讨。下编的第三篇是2007年时,陈昕带队“四个一批”出版人才考察团赴美访问大型国际出版传媒集团和IT企业的报告,对美国出版集团的数字化进程、商业模式,尤其是谷歌公司的商业模式影响,做了深入探究和思考。整个下编其实也是陈昕这十几年来对数字出版不深化认识的一个记录。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