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书摘|创新“一带一路”金融支持方式

  2021年11月19日,习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用“实打实、沉甸甸”6个字,充分肯定了8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成绩斐然,然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依旧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如何利用金融力量提供“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如何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金融合作和扩大我国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阶段异质性及其利益诉求差异如何平衡?阅读《新常态下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深入了解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新常态下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刘刚 著
定价:7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1年11月


  本书从分析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以金融方式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入手,详细阐述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本融通、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目标实现,进而深入讨论了提供中长期投资资金的建设背景、建设内容、建设效益、建设风险及建设对策,对于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适合中国经济研究者参考。

精彩书摘
  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应是“规划先行、金融先导”,以全局视角预先考虑各个项目之间的联系,令金融支持成为互联互通的引子,串联起所有项目。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初期应将互联互通建设的重点落在六大经济走廊上,在现有基础设施网络的基础上完善与扩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压力很大,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应不断升级“一带一路”区域的金融支持系统,根据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和相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金融支持结构,创新危机处置和跨境风险防控的多边交流合作机制与制度安排,以增强金融供血“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和稳定性。

金融机构支持总思路制定
  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成员囊括了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其多边性质令其具备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建设合作的平台,因此拓展“一带一路”沿线项目金融支持服务布局应发挥新兴开发性金融的先导作用。互联互通建设工程任务艰巨繁杂,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总思路制定应按照开发性金融理论分阶段进行,即“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成员协商一致选择项目入口—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孵化—项目成熟盈利预期稳定后以适当溢价转交商业性金融或东道国政府退出市场”。

  在第一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生产和贸易补齐基础条件。“一带一路”区域广阔,发展中国家众多,形成整体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需要长期耗费巨额资金,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尽管得到了“一带一路”区域内外大量国家的支持,但相比需求而言,金融供给的力量依旧有限。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二: 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现有基础,在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内部按照议事流程让诸成员协商一致确定具体的项目支持计划,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增建,因为在旧的框架上搭建要比另起炉灶划算;二是采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多边开发性金融体系内不断吸引不同的资金供给者加入,以PPP等新的融资结构撬动全球资本市场资金,减轻投融资压力。

  在第二阶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建设略有小成之时,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就应注意将支持重点转移至与贸易畅通联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沿海沿边自贸区建设是贸易畅通发展的重点,但由于历史原因,边境通常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贸易畅通的发展。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应秉承合作共赢的原则,引导成员在边境地区设置自由贸易区,并提供资金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贸易的盈利预期较为可观且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的投资贸易便利化项目同时获得各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支持相对容易,因此和第一阶段相比,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将大为降低。此时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应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建设技术和建设规划的智库支持,总结经营经验,支持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绿色建造、垃圾回收等环保技术的开发,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