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丨《火种》《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中文繁体版出版发行

  二〇〇四年从军队退休后,我受聘到上海交通大学。此时我无须再为评定职称去奔波忙碌,得到相当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到处走走看看。到一些历史遗迹考察时,我突然发现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又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瞿秋白这个人物,一会儿被捧为革命先烈,一会被打成叛徒,何以如此翻覆?到常州看他的故居,才知道因为家境贫困,母亲被迫带他到宗祠栖居,受尽族人白眼。母亲自尽,他愤而革命,几年间就晋升到党的最高领导人。到上海武定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旧址,才知道他被共产国际抛弃,从高层一头栽下,生活无着,求助于鲁迅,以稿费为生。调往瑞金之后,长征前再次被抛弃,辗转回上海途中在长汀被捕。按过去的描述,他受尽国民党的酷刑,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当我来到福建长汀贡院,看到他的囚禁地,原来是个小院,还有花园,住得比一般人还好,才知道宋希濂等国军军官对瞿先生十分尊敬,经常有人陪他喝酒聊天,在这种环境下,瞿秋白才写了《多余的话》。但是他没有被软化,直到蒋介石下令,他从容潇洒地走到西门罗汉岭下,英勇就义了。

  如此看来,一个人绝不是非红即黑,而是有血有肉有性情的。他激情过,浪漫过,颓唐过,自省过,短暂的人生居然如此跌宕起伏。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不是很精彩吗?此后,我只要有空,就出行游历,到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去探查考究。在江西永新三湾村的大树下,我感受到毛泽东当年带着一支筋疲力尽的队伍,还不知道能不能在井冈山栖身。他改编队伍,支部建在连上,不是去落草为寇,而是要摸索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革命之路。走到这里的人,才是最坚定的战士。从井冈山到瑞金,今天走高速公路,一条条深深的隧道穿越一座座大山,想当年毛泽东和红军是用双脚一步步走过来的。创业何等艰难,他却写出“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诗句,浪漫中蕴含的气魄,让你敬佩不已。雄伟的太行山深处,至今还是道路崎岖,行车艰难。类似桃花源的黄崖洞,入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峡谷,进去是有田有水的田园风光,八路军就在这里办兵工厂,生产枪支手榴弹。为什么能持久抗战,就是共产党善于利用崇山峻岭、深山老林,让占据铁路、公路的日军用不上现代交通工具,只能望着大山叹息。

  十几年来,实地考察成了习惯。靠着当年学历史地理的基础,我每年都要去一些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考察,获得许多新的收获。最重要的是让我回到了历史现场。研究历史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事后诸葛亮”,知道了结果再来总结提高,仿佛人有先知先觉,稳操胜券;一个是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当时的原貌。你怎么知道明天是生还是死?你该向何处去?在这个关键时刻,才考验人的智慧和定力。设想与历史人物同在,我们会怎样抉择?这样感受和比较,对历史的领悟就更真实,书写的历史才更可信。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