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什么》前言

    疫苗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疫苗?疫苗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关于疫苗,我们有太多的问题。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人们自觉戴上了口罩,也让新冠病毒疫苗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各位读者阅读完《疫苗是什么》这本书,可能会发现: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有效、便捷、经济的手段,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成就显著、影响广泛的工作之一。疫苗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范围挽救了数千万生命,疫苗被誉为人类在医学领域的伟大发明之一。

    疫苗的诞生旨在减少疾病发生,保护人类健康。20世纪70年代被消灭的疾病——天花正是依靠广泛使用天花疫苗实现的。我国始终重视儿童的疫苗接种,从“四苗防五病”一路走来,在众多免疫规划人员的辛勤付出与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已经在3个85%目标下实现了全国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高水平接种率,见证了2000年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消灭了脊髓灰质炎,2016年中国再次因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大幅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而获世界卫生组织嘉奖。随着我国预防接种制度的日臻完善,科学、规范的疫苗接种服务带给我们的健康福利也越来越多。

    熟悉历史,才能展望未来。《疫苗是什么》展现了人类历史上面对众多烈性传染病的无奈。疫苗诞生之时也同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疫苗用防病的实效为人类的健康屡立奇功。20世纪青霉素的发现一度中断了疫苗研发的进程,人类似乎看到了青霉素带来的“包治百病”的美好未来。但是伴随着抗生素滥用,耐药菌的出现让临床医生束手无策,也让医卫人员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疫苗,疫苗的研发也因此再次进入快车道。在《疫苗是什么》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众多类似的情况在人类历史上频频出现,人类也通过疫苗改变了这个世界,让每个新生儿不再因疫苗可预防的疾病而夭折,让全人群都能享受到少生病、不生病的健康福祉,大幅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让无数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疫苗的研发与应用在新时期碰到新问题。1998年一篇关于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的不实报道(本书第133~135页)让欧洲多国的疫苗接种一度陷入停滞,这反映出公众对于疫苗的恐惧。虽然疫苗是特殊的药品,但接种疫苗时的心态很难与因病痛就诊时的心态相提并论。毕竟当你坐在临床医生前,希望医生尽快提供有效药品缓解或消除现有的病痛,这时候患者的治病需求更强烈。在接种疫苗时,这种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接种疫苗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患者,而是健康人,在接种疫苗后防病的效果往往又很难被感受到,能体会到的只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所以疫苗就容易被认定是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要消除公众的顾虑,就要讲事实摆道理,要将疫苗保护健康的“隐形”功效充分展现出来,要让大家明白疫苗接种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才是守护每个人健康的后一道屏障。所以,我们在《疫苗是什么》这本书的后一章介绍了关于“反疫苗运动”这一荒谬的举动及其背后的原因。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我们在预防接种上还有很多新的挑战。全球化带来国内外交流日趋频繁,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群免疫保护屏障,那我们将在应对全球重大传染病上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近年来,随着EV71肠道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宫颈癌疫苗、新冠肺炎疫苗等新疫苗陆续上市使用,公众可以选择的疫苗品种在不断增加,因疫苗使用构建起来的免疫保护屏障将更加完善与多样,但如何确保稳定持续的疫苗供应,已经成为当前与未来的重点工作内容。不过,我们相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本心,以工匠精神努力雕琢预防接种事业,我们定将在守护生命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开阔。

    最后,希望各位读者在《疫苗是什么》这本书里找到自己关注问题的答案。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疫苗接种的诉求不尽相同,我们也只是为大家展示疫苗的“前世今生”,尽量消除大家面对疫苗接种的种种顾虑。各位编者在编写本书的同时,也积极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一线,时间仓促,如有撰写欠妥或错误之处,还请各位读者不吝赐告,以便修正。

                                                                         孙晓冬
                                                                         2021年3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