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 杨坤 著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ISBN:978-7-5325-9917-2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128元
作者简介 杨坤,1990年生,湖南省湘潭县人,2012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2015年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古文字专业硕士毕业,2019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毕业(先秦史方向)。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主要从事先秦史与出土文献的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该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及演变轨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书中共分为六个章节,总体说来,即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周代各个时期不同(贵族)层级的宗法制度作尽可能细致的考察,理清宗法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归纳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探讨宗法制度演变的表现与内在原因,以及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进而对周代宗法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规律有较为明晰的认识。本书对理解两周时期宗族内部关系与结构,以及宗族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如何参与国家事务有重大意义,以及对把握两周时期国家政治运作与社会结构的演变皆有重大意义。
序 朱凤瀚 杨坤博士《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讨论的是一个以往有过较多研究成果的课题,现在要在这样一个可以说是老题目的研究上取得新成果,讲出新见解,自然会有相当大的难度。而能否取得新成绩,似需要对以往有关研究成果做深刻的总结与辨析,找到尚存的主要不足之处,并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对以往研究中,由于对史料(包括传世文献与古文字资料)的理解不够深甚至有偏差而得出的一些多可商榷的认识,要通过对史料的深入钻研得出更为妥帖的看法;二是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近年来新发现的资料,自然主要指出土文献,从中汲取新的信息以补充与修订以往的认识,形成新的观点。如要达到上面所云的高度,自然需要研究者在历史学、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等方面有较扎实的功力与清晰敏锐的分析能力。从杨坤博士此书来看,应该说是较好地达到了上述目标。
本书的学术新见,就我所能体会到的,可举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在“绪论”部分,对此前宗法制度研究成果做了梳理和分析,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五点不足,其中讲到以往对宗法制定义与其内涵的不明确,是引起分歧和论争的主要原因,也是宗法研究取得突破必不可少的工作。文中还特别指出,宗法制度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如不拘泥于礼书所载,则有相当丰富的内容,研究一定要“摆脱礼书的桎梏”,从经学回归到史学。
过去做宗法制的研究的论著,较多着眼于对较微观问题的考辨,从宏观的角度,特别是从理论层面思考宗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则多有欠缺,本书“绪论”中这些通过深刻反思所获得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不仅明确了研究目标,也为本书取得创新成果奠定了思想基础与理论支撑。
作者在上述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给“宗法” “宗法制度”赋予颇具新意的概念,为从史学角度研究宗法制度拓宽了路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将“宗法”又具体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宗庙之法、宗子之法和族人之法,并列举了与此三方面相关的制度性规定,这是很富独立性的见解,本书正是在此种分类基础上,为宗法制度研究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内涵。
本书虽重点在两周宗法,但为了讲清周人宗法的特点,书中也用一定篇幅论述了商人宗法制及商、周宗法之异同,提出了如下新的认识:商人青铜器铭中重在突出受祭者信息,西周时周人器铭重点则在于突出作器者的信息,反映了从“尊神”到“近人”的宗法观念侧重点的转变。
近代以来的学者多强调嫡长子继承为宗法制的核心,但过分强调宗子的嫡长子继承,则与诸多史料反映的史实未必相合,作者重点讨论了宗子继承制的演变,通过具体的文献史料与古文字资料,阐明了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虽处于优先地位,但在严格规则限制下的庶子继承,也是宗子继承制的重要组成,并非“特例”或“反常”。书中还论述了春秋时期,贵族宗法性称谓中所出现的不见于西周时期的“某子某孙”类称谓的流行,认为这一转变反映了嫡长继承制受到冲击,表现出持此类称谓者拥有继承君位或宗子之位的潜在权利,这是宗子继承制演变对贵族宗法性名号带来的重大影响。这些建立在确凿史料基础上的见解,无疑会深化对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制度的理解。
对于史学界有过争议的天子、诸侯是否“绝宗”的问题,作者亦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确实存在着姬姓的受封贵族“自卑别于尊”,不敢以宗法关系掩盖与天子间具有政治上的尊卑等级关系的事实,但周天子在观念上仍是所有姬姓贵族之“大宗”,并借“宗盟”的组织形式,与异性贵族构筑“拟血缘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