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艺术与鉴藏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德]史明理 著;郭卉 译


  吴湖帆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重要的传统艺术家、鉴定家和收藏家。本书对吴湖帆进行传记性研究,着重于他的艺术鉴定方面,在介绍背景和生平的基础上,选取吴湖帆在几件艺术品上的具体题跋,分别从西文题跋、摄影的运用、正统理论、鉴定中的失误等方面,探讨题跋鉴定艺术品的社会历史背景。部分跋文表现出吴湖帆审慎创新的研究方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惊人的现代性,显示了他作为领域权威是如何挑战并拓展了题跋这一体裁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他将题跋现代化并引入公共空间的领域。鉴定类题跋在被学术性文章所取代之前,在吴湖帆手中实现了最后的繁荣。

  [德]史明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中国艺术策展人。2008年至2016年间她曾任大英博物馆中国中亚收藏部馆员,2005年至2008年在海德堡大学担任东亚艺术史助理教授。史明理博士曾在海德堡、巴黎和台北学习,并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编著《中国8世纪至21世纪的印刷图像》(大英博物馆,2010年)、《现代中国水墨画:一个世纪的新方向》(大英博物馆,2012年)、《蔡国强:凯霍加河闪电》(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2019年)等多部展览图录。外文著作有《吴湖帆:20世纪上海艺术鉴藏家》(柏林,2008年)以及与米凯拉·佩乔霍娃合作编写的《现代中国绘画与欧洲:新视角,艺术家的碰撞以及收藏的形成》(柏林,2017年)。

  郭卉,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中心哲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东非学院社会人类学硕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上半叶视觉图像文化、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其受众研究。

作者的话
  在研读与诠释中国绘画鉴赏题识时,必须考虑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即写作题跋与发表议论的当下时刻。研究者必须探究卷轴上所有存留下来的跋文与题识,并非仅是浏览一段文句而已。从吴湖帆的案例中,可见到由于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吴氏人际关系网络造成的社会压力或义务使然,往往让他没有其他选择,而是以不那么坦诚的方式来评估艺术作品。除此之外,中国绘画上的赏鉴品评题跋,也是数世纪以来,历代艺文同侪之间的对话交流,彼此联系而紧密相关。

作者专访
  问:史明理博士您好,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吴湖帆的书画鉴藏》,恭喜您。请问您现在有什么感想?

  史明理:谢谢,我非常高兴。首先我觉得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做得很好。这本书的英文版是我于2003年在海德堡大学写的博士论文。可是现在这本新的中文版包括了新的资料、新的研究,图像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中文翻译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和毕斐教授发起的。在我多年的学习中,两位教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再次我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问:请问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呢?

  史明理:《吴湖帆的书画鉴藏》,这本书是一部分介绍吴湖帆在苏州和上海的生活;另外一个部分是介绍他的鉴定方法。我用了八个案例来展示他是如何研究和鉴定的。这些案例包括浙江省博物馆藏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上海图书馆藏欧阳询《化度寺碑》、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王原祁的《辋川图》等等。这些都是吴湖帆曾经收藏、研究和鉴定过的艺术品。

  问:听说您为了研究吴湖帆的生平和他的收藏品,曾经在上海停留了两年的时间。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研究情况?

  史明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关于吴湖帆的资料。除了他自己画的画,出版资料非常少。当时戴小京的《吴湖帆传略》是当时关于吴湖帆最重要的研究著作之一。吴元京和梁颖的《吴湖帆文稿》是2004年出版的,在我写作的时候还没出版。这两本书对于吴湖帆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

  问:在出版资料如此稀缺的情况下,请问您是如何找到研究资料的呢?

  史明理:虽然当时没有很多的出版资料,但是上海图书馆的梁颖向我提供了很重要的原始史料,对我的研究可以说帮助极大.

  问:在您研究和著书的过程中,一定得到了一些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吧?

  史明理:是的。首先我想感谢帮助过我的中国同事和朋友们。我也要感谢海德堡大学的雷德侯教授。他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提到了吴湖帆和他的鉴定题跋。

  问:感谢您的分享。您想对中文读者说些什么吗?

  史明理: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是西方学界第一本研究吴湖帆的专著。那么这本中文版,我希望它的出版可以给相关研究领域作出小小的贡献,也希望中国读者能够喜欢。谢谢!

  (采访人:刘漪文,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