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另一个有关夜晚的故事|《重返暗夜》

    写短篇的波拉尼奥依旧才华耀眼

    书评人比目鱼说,阅读波拉尼奥短篇小说时的感觉大致是这样的:

    “在一个街上笼罩着薄雾的夜里,你坐在一个空荡昏暗但灯光柔暖的酒吧或者咖啡馆里听桌子对面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讲故事。你的这位朋友游荡四方,阅历甚广,他讲起故事来语速不紧不慢,嗓音略微沙哑但声音十分柔和,不难看出,这位朋友已是中年,经历过一些大起大落,所以也没有什么故事会让他激动到改变语速和语调的地步(最多也就让你隔着桌子看到他眼镜片后面闪过一道不易觉察的光)。你发现自己沉浸到他的故事当中,因为这些故事经常会很精彩,也因为他讲故事的语调让你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不知不觉这个夜晚就这样过去了。当黎明临近的时候,你的朋友消失在晨雾弥漫的街角,你们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是的,波拉尼奥的故事常常就是这样,把技巧和辞藻藏得很深,不紧不慢,看似简单直接,甚至像随意涂抹,但内里却暗流涌动。在长篇小说中,作家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铺陈,但要在短篇中完成这种漫不经心的深沉复杂就非常考验写作功力。例如《行凶的婊子》,一个女人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和队友一起庆祝球队胜利的年轻男人,便立刻决定把他带回家,她滔滔不绝地说着对男人的“爱”,却又将他折磨到浑身痉挛。初读来似乎令人一头雾水,但如果你注意到了男人曾行过一个罗马式敬礼,就会立刻明白正是这个代表纳粹的罗马式敬礼吸引女人去执行了她的复仇“回礼”。再如《威廉·伯恩斯》,借威廉·伯恩斯杀害一个陌生人,而最终又被陌生人所杀害,完成了对忧郁与暴力的历史图景的描绘。

    这些故事的创作时间大致在1995—2000年之间,那时的波拉尼奥正离群索居,精心构思着自己庞大的虚构及叙事迷宫,尽管不及这一时期的长篇作品野心宏大,但也绝不是不稳定的风格练习或不规则的镜像复刻。

    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相比,《重返暗夜》更像是一盒混合口味的巧克力,你尝得出波拉尼奥的味道,但每一块又不尽相同。它混合了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一条规模更大的小说河流的一部分”,是我们不肯承认的属于夜晚的一部分。



《重返暗夜》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赵德明 译


    ●《2666》作者波拉尼奥颠覆想象的短篇小说杰作
    ● 比《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更天马行空的超现实文学迷宫
    ● 戴锦华、止庵、余华、毕飞宇、格非、张悦然、班宇挚爱的作家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