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我是怎样写《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的


三、社会反响及初步感想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出版5个月来,产生了一定反响,荣登不少媒体的推荐榜单,及被全国各地很多书店列入推荐书单。有专家说:“《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为庆祝建党百年党史普及读物怎么写,带了一个好头。这本书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有通俗作品的表达。立意高,故事性很强,是一部新时代大众化普及化优秀读物。”有读者说,这本书突出的特点是:专业人员不觉其浅,普通大众不感其深。一位84岁的老军人说,他很多年没有这么认真坚持看完一本书了,一天看三四个小时。还有一位大庆读者说:“这书写得真好,简单易懂,普通人都能看明白,不用费尽脑筋去猜。我之前看的都是野史,没有官方定论,搞不清真假,看完后人生观都变了。”

    在人人都对着手机屏幕的时代,纸质主题出版图书能有这样的反响是比较难得的。除了内容为王之外,我有以下三点感想:

    一是主题出版物的成功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一本书既属于作者,又不完全属于作者。在作者写作水平之外,有没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有没有优秀出版社的全力编辑,都会影响一本书的传播效果。我要感谢中宣部的大力肯定和支持,本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宣部出版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好书荐读”首批4月书单、“学习强国”推荐读物,这是对本书权威性的认可。

    要感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感谢学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专业敬业。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怀着高度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对本书高度负责、全情投入。从开始到最后敲定前后共印制了六七个版次的样稿,每次样稿都是我、出版社、专家十几人同时审看审改,这样算下来,从2020年3月交出版社初稿,到11月正式出版,8个月的时间,前后吸收了近100人次的修改意见,样稿堆起来足足有一人高。从王为松社长,到责编楼岚岚、许苏宜,还有出版社美编、校对、市场营销、印制、发行等各个环节很多同志,都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二是主题出版物要努力进行形式创新。

    以前我出书的关注点主要是在内容上,这次也是一样,但同时也设想书的形式要更时尚更新颖,同时围绕本书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我向学林出版社的同志提出想法后,他们赞同,大家达成一致:力争做一本“最美主题出版物”。最终,他们做出的产品远超出我的预期。就书而言,全书每一页都是单独设计,图片和文字的排版都不一样;裸脊锁线胶装,每一页都能完全舒适平坦打开,带给读者很好的阅读体验。可以说,装帧设计水平之高在党史出版物中是很少见的。

    文创产品更是精彩纷呈,“百年党史”主题周历汇集100个重大党史事件1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由周历页和明信片页长短相间组成,沿手撕线撕下,每一页都可以变成明信片;主题笔记本选用经典的红色作为主色调,自带红色书签带,横格内文可做多种用途;与中华铅笔厂联合推出的主题铅笔,取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铅笔杆上标识有建党百年5个代表性的年份。据学林出版社的同志讲,量身定制的主题系列文创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有读者称,《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系列文创产品,第一印象是“弹眼落睛”。另外,本书还邀请专业播音人员录成音频,扫码即可听书。这样的形式创新,无疑会给读者留下强烈第一印象,增强本书的社会影响力。让党史读物时尚起来,与潮流共振,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是主题出版物要首重读者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对党史宣传教育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在话语方式、装帧设计等方面考虑读者体验,让权威党史“飞入寻常百姓家”。党史研究中受众往往不是首要考虑条件,而好的宣传读物则不同,必须首先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之所以受到较多普通读者喜欢,就是努力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在坚决与党中央关于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观点、口径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虽未直写但实际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可能就是这种寓道理于细节的通俗读物。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