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方舟是如何赢得外国朋友信任的?|《和平方舟的孩子》书摘

    台风袭来时,依力克德的左下肢被硬物砸伤,出现严重的恶性感染,伤口腐烂,发出难闻的恶臭。由于他还患有糖尿病、开放性结核,这让他被人抛弃了。

    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冲进隔离病房,为依力克德溃烂的伤口进行清创、包扎,并鼓励他挺过难关。

    医院船还在剧烈摇晃。

    夜雾厚重。

    美军飞机不时地从空中掠过。

    此时,菲律宾近海还泊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舰艇,而和平方舟是其中唯一的医院船。

    由于和平方舟只能在近海锚地停泊,主医疗平台的作用明显受到影响,孙涛焦急万分,心想如果收不到患者,那就无法完成这次紧急救援任务了。

    忽然,他的手机响了,是女儿打来的。

    菲律宾与中国都使用东八区时间,所以没有时差。

    女儿料想孙涛此时应该可以休息了,便打来电话问候。

    孙涛见是女儿打来的电话,问她怎么那么晚还不休息。

    女儿说,很想知道他现在的情况。

    孙涛叹了口气,说由于菲律宾灾区民众不了解和平方舟,因此救援工作还没能大规模展开。他说,已经作了决定,明天将开始实施“三阶梯救援”,同时邀请菲律宾媒体上船参加新闻发布会,因为眼下让受灾民众了解中国救援船是当务之急。他脱口说道:“要是得到志愿者的帮助就好了。”

    放下女儿的电话,孙涛在脑子里又过了一遍实施方案。

    天刚刚放亮,“三阶梯救援”全面展开:

    在重灾区帕洛镇设立前置野战医院,实行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接诊;

    派出医疗小分队前往岛屿、村庄、学校巡诊,消除救援空白点;

    通过舰载直升机、救护艇随时向医院船主平台转送危重病人。

    灾民们亲眼目睹中国军人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搭建起了一个野战医院:一顶顶野战帐篷支了起来,一张张便携式病床安置就位,连炊事车都开了过来。

    灾民们亲眼目睹中国军人走乡入户,看病送药,进行消毒防疫。

    灾民们亲眼目睹中国军人两天内在残垣断壁的地方开辟出直升机起降点。

    孙涛一直在现场指挥,将医院船上的十多吨物资转移到陆地。

    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灾民们明白这是真正在危急时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和平使者,于是,帕洛镇及其周边两百多公里的伤病患者纷纷赶了过来。

    四十三岁的尼米娅因在房屋倒塌时吸入大量烟尘,导致呼吸系统感染,气喘吁吁,但苦于得不到医治,中国军医的到来让她激动不已,她说,终于等到救星了。

    一个开摩托车的小伙子从车上摔下,下巴被牙齿穿透,满脸是血,都看不到他的嘴巴在哪里了。中国军医为他做了清创,缝合了三十多针。小伙子在包扎后,感动得直哭。

    夜晚,一位叫托皮亚的男子将家里临产的产妇急急忙忙地送到野战医院,但由于那里的条件不允许,经孙涛协调,决定送往医院船。

    那时,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野战医院的二十多位军医兵分几路,有的跟随救护车把产妇送到码头,有的与医院船主平台通报先前检查情况,有的跟踪救护艇定位靠岸。

    被毁坏的道路格外崎岖,一路颠簸不已,护送的军医尽力让产妇躺平。

    到达码头后,因黑夜笼罩,救护艇寻找停靠点非常困难,野战医院一直通过对讲机,与医院船和救护艇合力接应,终于把产妇送上救护艇,然后直驱和平方舟。

    当病房里传出婴儿响亮的哭声时,孙涛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给所有的人都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中国军医们斗志昂扬。

    受灾民众欢呼雀跃,坚定了重建家园的信心。

    12月15日,和平方舟完成了在菲律宾的人道主义医疗救援任务,启航回国。

    甲板上,海风呼呼地劲吹着,孙涛的心里也像翻滚的海浪无法平静。

    这次中国海军出征菲律宾救援,在短短的时间里接诊两千两百零八位伤病人员,一共做了四十四台手术,在医院船上接生了四位“和平宝宝”,为受灾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这次出征对于中国海军的远海卫勤保障能力也是一次实战检验,为以后应对突发性急难险重任务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和平方舟胜利凯旋。

    你看,和平方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国那句古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信任和爱,就在一台台手术、一次次问候中,默默流淌着,终于生长成一棵友谊的大树,蔽日参天。

    和平方舟的出访,也成为一扇展示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外交观的开放窗口。船上的船员和军医们的奉献,也让和平方舟医院船写下了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故事”。

    这是一群中国白求恩们的故事,这既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崇高目标,也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和平方舟的屡次出访,到沿途国家为当地居民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正体现了中国人民这种博大的胸襟。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