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支格阿尔》 郭菲/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2月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纪实小说,以中国精准扶贫为主题,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年轻的“村两委”组成“铁三角”,带领格洛村彝族同胞脱贫致富的故事。书中谈及了几乎全部脱贫攻坚会涉及的主题——小额信贷、医疗、教育、住房、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移风易俗、反腐等。通过一个小凉山彝族村落村民和村貌的变迁,展示了精准扶贫以来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描绘了一幅“小康中国”的壮丽画卷。
作者简介
郭菲,作家、高校教师。1981年生于四川乐山,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硕士。现就职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开始写作,2014-2016年,被国家汉办派往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后出版纪实文学《我在印度的701天》。
2017年5月,主动请缨投身精准扶贫一线,后派驻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岩乡俄罗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三年。其间,带领俄罗村顺利脱贫,获评“乐山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创作此作品。
序 言 在《我在印度的701天》的最后,我写下这么一句话:“我们尊重你们的罗摩衍那,也会守护我们的江山如画。”从那时起,我已决定我行走的脚步不会停下。2014到2016年的两年,我服务了一个陌生的国度,接下来的几年,我想去自己的国土上最需要的地方,路过人面桃花,阅览江山如画。
2017年5月,在我从印度回国九个月后,便申请到贫困山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到精准扶贫的第一线。在那里,一个孩子转瞬即逝的笑脸,一个老汉无可奈何的抱怨,都是这个国家镌刻在末梢神经上的一撇一捺。如果说,对外汉语教师的身份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广度,那么第一书记的身份则让我了解了中国的深度,于是,我邂逅了这个神奇的彝族小山村——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岩乡俄罗村。
这个大山环绕的村落居住着800多位彝族同胞,在一个事件半小时就可以传遍朋友圈的今天,依旧遵循着那些似有似无的古老规则,繁衍生息。古色古香的石门后面,房屋与土地犬牙交错地占满了山坡上一片硕大的斜地。今天,你家房瓦上的雨水滴落到了我家的墙角,明天,我家的狗叼走了你家的几颗核桃,小到柴米油盐,大到生老病死,各家的账本上早已无法记下这些满满当当的彼此纠葛,乡土因为他们才被称之为故乡,他们也因为厮守着故乡才满溢着灵气。那些在老墙根围着柴火堆编织着彝绣飙着彝语的大妈们,是我每天路过看到的风景,她们在岁月的静谧处窃窃私语,用一生的时间向别人重复着那点陈年旧事。我不会在别的地方看到她们,时间在这里迷失了方向,她们和她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坐了很久很久。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高速发展很难第一时间眷顾到他们,在我刚来的时候,俄罗村还没有一条硬化路可以通向居民聚集点,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坝子供村民活动,而不到两百户村民中,竟然有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即使俄罗村已经是金岩乡政府所在地,又是省道峨美路(乐山峨边到凉山美姑)的必经之地,离著名的黑竹沟风景区也不过十多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了全县闻名的“老大难”。所有的人一听到“俄罗村”这个名字就摇头兴叹,显然,这背后有值得深思的原因。
有村民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也就是十多年前,俄罗村还算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别地儿的彝胞们还在住泥瓦房时,俄罗村已经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尽管彝胞有给天价彩礼钱的传统,但那时的彝族阿米子,宁可不要彩礼钱也要争相嫁到此地,一来这里交通便利,二来村民赚钱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只要在公路上放一块巨石拦住来往的车辆,大伙儿便会热情地为司机“排忧解难”,只需一小笔“劳务费”,车辆便可顺利通行。大树底下好乘凉,守着交通要道,不愁没有利益,也因此孕育出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天价碰瓷”和让路人闻风丧胆的“俄罗敢死队”。拦路劫道的活计终究被政府所扫除,但从那以后,俄罗村开始了一条“作茧自缚”的道路。
最让人惊愕的是,2011年左右,市政府决定在纯彝区选一个村打造一个风情小镇,发展特色旅游,家家户户都要送一套比今天的“彝家新寨”项目更漂亮的别墅,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县长选择了俄罗村并开始了前期工作,却最终由于村民之间的土地矛盾闹得前功尽弃、不欢而散,也只好把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拱手让给了附近哈曲乡的解放村,自此,俄罗村再也没有获得过任何重要项目支持。土地协调问题成了俄罗村的一个顽疾,在全县的贫困村退出时间表中,俄罗村也由于脱贫难度太大被放到了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