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化进程中,各城区的街道、古迹、民居的演变,构成了各有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城市的生命历程。在各个城区形成的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百年之间,上海涌现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城区。
凝聚着苏智良教授城市史研究学术精华的《上海城区史》正是上海城市史研究之集大成者。全书分三册,180万字,厚重扎实。该书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城隍庙、十六铺、外滩、杨树浦、吴淞、静安寺、徐家汇、曹家渡、小沙渡、闸北、提篮桥、淮海路、八仙桥、江湾、浦东、高昌庙等16个城市空间,通过对这些城区空间和文化演变的历史研究,还原近代上海城市是如何生成、演化与推进的;同时展示各城区的功能、特点与历史细节,并叙述各个城区既相似又有区别的文化,从而重构上海城市的历史演变,呈现上海城市复杂斑斓的风貌。通过研究这些城区来认识近代上海的地位、作用和演变,重视对传统城区的保护工作,同时为当下和未来上海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些预判的依据,也必将能推进上海这个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以及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建设。

《上海城区史》 苏智良 主编 姚霏 江文君 副主编 定价:480.00元(函套装,全3册) 学林出版社
主编简介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员、上海文史资料研究会副会长等。近年主要著作有:《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上海城区史》《中共建党与上海社会》《城市·空间与中共建党》《人物·思潮与中共建党》《上海:城市变迁、文明演进与现代性》等。
精彩书摘 1 上海城市的历史演进 上海城市聚落首先是以老城厢为中心,城隍庙豫园地区便是一个集信仰、商业、娱乐和居住为一体的城厢中心。1843年上海开埠,两年后英租界建立,开始上海城市近代化过程,城市中心逐渐转移,在上海县城以北形成了包括居民居住区域、商业区在内的新城区。1848年,美租界设立,次年法租界也宣告建立。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1899年,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张,面积达到3350亩。同样,法租界也在1914年完成最后一次扩张,面积达15150亩。
近代以降,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各类产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外移民大量涌入,上海迅速地从一个沿海县城发展为一个超大型的城市。与之相适应,上海城市化以空前速度向前推进,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上海城市范围经历了以原英租界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辐射、扩散和推进的过程。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演变趋势是外延型城市化之路,城市的形成过程就是以租界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把周边市镇纳入上海城市化轨道的过程。
租界为上海的近代市政做出了榜样。1865年,英商上海自来火房设立;1876年,吴淞铁路通车;1882年,上海电气公司开业;1883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开始向公共租界供水。所有这些使得租界更加方便市民居住,大大增加了地区吸引力。同样,近代医院、邮局和法院的设立,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1844年,英国传教士洛克哈脱创办上海首家西医医院中国医院(仁济医馆);1863年,工部书信馆设立,9年后,江海关建立了寄信局;1869年,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设立。
在租界的带动下,南市老城地区也有发展,随着辛亥革命后老城墙的拆除,南市城区向南向西延伸。自清末始,苏州河以北的闸北城区逐渐兴起,并成为华界振兴的“模范城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实施卫星城计划,逐渐形成嘉定、闵行、金山等新城区。上海卫星城规划和建设1958年首先从闵行开始,至1960年,又先后规划建设了吴泾、松江、嘉定、安亭等卫星城。1972年,结合杭州湾北岸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规划建设以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为主的金山卫卫星城。1983年,结合长江南岸宝山钢铁总厂建设,规划建设以大型钢铁企业为主的吴淞—宝山卫星城。7个卫星城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依托条件较好的县城为基础,如嘉定、松江;第二类以某种工业为主,大、中、小型工厂相结合,如闵行以机电工业为主,吴泾以煤的综合利用为主,安亭以汽车制造和勘探设备制造为主;第三类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体,居住区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齐全。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分散市区人口起了积极作用。至1990年,卫星城共占地95.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65万,工厂803家,工业产值达287.2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6.7%。全市的石油化工、钢铁冶炼、化工原料、电站设备、汽车制造、火力发电等重要工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科研单位主要分布在卫星城。卫星城的发展,还带动全市公路网、电力网、电信网的发展和逐步完善,为郊区农、副、工、贸各业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