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菴诗集辑笺》導論

    今者,謝正光教授與筆者合作整理、輯箋明清之際吳中(蘇州)詩人徐波(元歎,1590-1663)《浪齋新舊詩》、《天池落木菴存詩》二集及集外諸詩文、相關文獻,成《落木庵詩集輯箋》一書。

    元歎《浪齋新舊詩》刊於明天啟末崇禎初,《天池落木菴存詩》問世於清康熙初年,距今已將近四百年矣。二書傳世甚稀,晚清以還,獲睹元歎集者,徵諸載記,屈指可數。上世紀1950年前後,王培孫先生 (1871-1952) 晚歲收得《天池落木菴存詩》,珍而藏之。不旋踵而國家經歷莫大動蕩與夫浩劫,嗣後是書若存若亡,世莫知其所在。元歎《浪齋新舊詩》原本,更從未見學者提及,以其潛藏無蹤故也。(清光緒間《滂喜齋叢書》收入《徐元歎先生殘稾.浪齋新舊詩》一種,內容顯係摘自上述二書者,詳下。)

    數年以前,筆者經多方訪求,最後於上海圖書館覓得此二書,幸矣!二詩集現況大體完好,但已遭蠹魚飽腹若干字,此亦無可奈何之事也。

    《徐波詩集輯箋》今以新式標點排印,輔以謝正光教授及筆者的校箋、導論,以現代「整理本」形式出版,相信對明清文史研究不無裨益,而讀者賞覽元歎詩,亦較方便。

    下文對明清之際徐元歎其人其詩略作述介,拋磚引玉,以期引起學界之垂注及興趣。

    一、徐波其人

    明清之際徐波元歎者何人哉?

    元歎於其時詩名甚藉,為人所稱揚,殁後卻默默無聞,從未為研究者所重視,其詩集亦若存若亡。

    明清之際投贈元歎詩文者甚夥,且徐詩入選於其時詩選者亦多,可見元歎於明清之際詩壇曾有一席之地。元歎早歲與竟陵鍾惺 (1574-1624)、譚元春 (1586-1634) 遊,詩近「竟陵體」(或稱「鍾譚體」),今傳鍾惺《隱秀軒集》及譚元春《譚友夏合集》中,贈或詠及元歎之詩、文近二十題。元歎又與錢謙益(牧齋,1582-1664)為老友,屢屢現身於錢氏《初學集》、《有學集》、《尺牘》中。他如時人馬士英 (1591-1646)、董斯張 (1587-1628)、范允臨 (1558-1641)、顧夢游 (1599-1660)、茅元儀 (1594-1640)、沈德符 (1578-1642)、杜濬 (1611-1687)、龔鼎孳 (1615-1673)、盧世? (1588-1653)、吳偉業 (1609-1671)、徐枋 (1622-1694)、明河汰如 (1588-1640)、蒼雪讀徹 (1588-1656)、弘儲繼起 (1605-1672)、釋鑑曉青 (1629-1690) 等集中亦屢見元歎蹤影。嗣後如王士禛 (1634-1711)、沈德潛 (1673-1769)、翁方綱 (1733-1818) 等對元歎亦甚景慕。

    元歎所著諸詩集時人得讀,其《浪齋新舊詩》、《天池落木菴存詩》二集,分量且不輕。然而,教人大惑不解的是,元歎其人其詩終究如曇花一現,並未進入影響後世的詩歌創作或批評傳統,於近現代所為文學史或相關論著中,亦只因其屬竟陵一脈而稍微被談論到。元歎可說是一位被遺忘了的詩人。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