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一大批好书的同时,‘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还培养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出版团队。30多位编辑,80%以上是80后、90后,80%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说,在上海,年轻人编、年轻人读、年轻人策划传播“党的诞生地”图书,成为一股潮流,通过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用活红色资源,不仅打造了一批优秀的主题出版物,还在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上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断推动党的故事和理论深入人心,这正是主题出版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的秘诀所在。
围绕主题图书的出版,出版人策划了实景党课、电影党课、诵读会、图片展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比如《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一书,依托上海市委党校与东方网联合策划的同名全媒体系列党课内容,全媒体党课4月首轮播出后,截至5月中旬,系列视频累计观看量全网逾2000万,影响广泛。“红色起点”丛书与阿基米德合作上线有声电子书专辑,与静安区文旅局合作开展“作家眼中的红色起点周周谈”直播活动,新媒体助力“出圈”带动新书连连重印。
无论是《新时代奋斗者系列连环画》(共十册)等一系列大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海派连环画,还是《“红色精神 百年传承”连环画微动画》,都尝试创新传播方式和呈现手段,生动开启红色阅读的崭新方式。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谈到,多层面的互动,纸上线上同步,无不以丰富多元形式传播党史故事,效果喜人。
线上线下联动,也体现在一批抗疫图书的“纸电”同步节奏。温泽远谈到,疫情压缩了纸质图书发行的物理空间,却使线上传播优势得到凸显,倒逼出版社转变以往图书发行以纸质为主或先“纸”后“数”的传统模式,广泛采用“数字先行”和“纸数同步”的出版策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等都如此操作发布了《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面读本》《方舱医院感染控制手册》《传染病中医药防治与康复25讲》《新冠肺炎中医防治读本》等抗疫科普图书,最大程度拓宽传播渠道,覆盖面广。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认为,科普逐渐成为广泛读者的刚需,深耕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领域,让抗疫知识和智慧第一时间抵达“云上云下”,主题出版大有可为。在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看来,目前主题出版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选题同质化、布局不平衡、有的题材过于集中,有的重要选题却没有表现;零散地反映事件、人物的作品较多,全景式地记录建党百年重要阶段的作品比较少;反映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较多,表现新时代成就的现实题材比较少而弱。
主题出版物“走出去”,助力中国经验全球共享 精耕细作的主题图书,也在积极“走出去”,并力争“走进去”,助力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递到全世界。
其中,如何为海外读者提供了解中国医生与新冠疫情抗争真实经历的窗口,为全球抗疫提供宝贵的中国经验,是沪上出版人今年以来一直极力探索的。
更多抗疫图书形成了海外传播矩阵,比如《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一书共向海外输出19个语种的版权,其中波斯语、英语、越南语、泰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日语、葡萄牙语、匈牙利语、印地语版等16个品种已面世,助力抗疫“中国经验”全球共享。
论坛现场,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表示,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既是文化要求,也是政治任务,意义重大。主题出版作为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而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出版界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加大精品创作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