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入的十三篇中我翻译的部分由我个人负责。以前出版过的俄文短篇的翻译大多是父子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但父亲是原作者,有权改变他自己的行文。有时候只要他认为合适,译好的行文也可以改变。由此可以想见,他那些新近翻译过来的短篇小说也有可能在一些地方被他改动过。不用说,我作为独立的译者,能享有的自主权限仅仅是改正以往文本中明显的排版错漏和编辑失误。其中最为严重的要数《助理制片人》的所有英译本中都整整漏掉了精彩的最后一页,好像是第一个译本漏掉了,后面的也都跟着漏掉了。顺便一提,在故事中两次提到的那首歌里,把新娘扔进伏尔加河的那位顿河哥萨克人是斯捷潘·辛。
我承认,在这部全集长久的孕育过程中,我得益于目光锐利的译者和编辑的质疑与评论,他们都在最近,或与我同时,把这些短篇翻译成其他文字或是编辑这些译文;也得益于一些出版商缜密的审稿意见,他们正在各自准备出版这些短篇中少量几则的英文版本。校对工作不管做得多么认真规范,总会有一条或几条漏网之鱼。不过,日后的编辑和译者应该明白,目前这个选集,一旦出版问世,足以代表这些短篇英文版本的最精准水平,尤其是新编的十三篇,还有原文是俄语的几篇。(这几篇俄文原作往往很难译解,其中的疏漏之处,有可能是作者的,也有可能是抄稿人的,甄别起来相当困难。另外,这几篇俄文原作偶尔还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版本。)
公平地说,我要感谢自发送上的两则短篇的英文初译。一篇来自查尔斯·尼科尔,另一篇来自吉恩·巴拉布塔洛。两篇都得到了认可,两人都不要报酬。不过,为求写作风格大体一致,我基本上保持了我自己的英文行文习惯。我要感谢布莱恩·博伊德、迪特尔·齐默、米歇尔·尤利亚,感谢他们做出宝贵的书目文献研究。最为重要的是,要感谢薇拉·纳博科夫,感谢她无穷的智慧、高超的判断力、坚韧的毅力。凭着这毅力,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靠着越来越弱的目力和虚软的双手,记下了好几段《众神》的最初译文。
这些短篇中交织着纳博科夫小说的主题、手法、形象及其发展,也反映着纳博科夫在俄国的青年时代、在英国的大学岁月、在德国和法国的流亡时期,还反映着,按他的话说,在创作了欧洲之后又开始创作的美洲。要把这一切追根溯源,远非一个简短前言所能做到。从十三篇新收短篇中随便挑几篇看,《威尼斯女郎》离奇曲折,反映着纳博科夫对绘画的喜爱(小时候曾有志于终生画画),并且背景与网球有关,他本人就打网球,而且人们都说他是个网球奇才。另外十二篇也风格各异,有寓言(《龙》),有政治阴谋(《这里说俄语》),还有富于诗意和个人风格的印象主义(《声音》和《众神》)。
纳博科夫在他自己作的注释(附在书后)中就原先收编的短篇讲了一些情况。情况很多,另外还可以加上一条,那就是一些怪诞的时空重叠(在《未知的领域》和《博物馆之行》中)。同样的手法还出现在《爱达或爱欲》和《微暗的火》中,《透明》和《看,那些小丑!》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纳博科夫对蝴蝶的偏爱是《昆虫采集家》的中心主题,也闪现在很多其他短篇中。不过更为奇特的是,他对音乐从来没有特殊爱好,可音乐经常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声音》、《巴赫曼》、《音乐》、《助理制片人》)。
令我个人特别感动的是那种登临极目的升华感,在《兰斯》中有所反映(如我父亲所言),当年爬山时我的父母有此体会。不过最深刻、最重要的主题,不管是显是隐,依然是纳博科夫对残暴的藐视—人间的残暴,命运的残暴—这方面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了。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 俄国圣彼得堡,瑞士蒙特勒 一九九五年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