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异》后记

    E·B·怀特的《人各有异》,共五十七篇文章,加前言与序,翻译费时近三年。三年的时间,身如飘蓬,流转不定。但不管走到哪里,总有怀特这老头儿跟在身边,絮絮叨叨地讲故事,他的缅因,他的农场,他的羊羔,他的鸡雏,他的奶牛,还有他的老猎犬弗雷德……现在,我可以告别怀特了,可以对他说,你的故事讲完,我的复述也讲完,如怀特在《这就是纽约》的前言中所说:现在,我终于可以歇息下来。

    不过,还有一篇译后记要写,虽然前面有怀特继子罗杰·安杰尔的前言,又有他本人的自序,事情都已说清楚,想想这篇译后记,确实也是无可无不可,如奥卡姆剃刀原则所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但我对书,希望它周正、完整,作者,或译者不说些什么,我会觉得草率。所以,还是随便写点感想,庶几对读者有个交代。

    E·B·怀特的书,是他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总结。一九三八年冬,怀特正当在《纽约客》事业顺遂之际,突然转身(不够华丽,但很坚决),跑到缅因州去当农民,由春到夏,由秋入冬,亲手操持了一个农场。这里的原因,或许与梭罗有很大关系,我们从怀特的文字中,也时时可以看到二人一前一后的关联。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怀特与梭罗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警惕以国家、政府、集体等等名义,对个人自由的剥夺和侵犯。甚至《纽约客》要求编者始终以“我们”的面目发声,也让他感觉不自在。正是在缅因的乡下,“他找到了他的主题(就是他自己),还有和缓但真诚的语调”。他将“我们”如何,改换为“我”如何,成就了知识分子作为个人的独立存在。

    我们因此得见这一本书,是一本慢书,不妨慢慢去读。书中没有微言大义,但凡讲到社会,仍然还是常识。他写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心境。他要建立的,是一种简朴的,审美的生活,虽然有时也需要惨淡经营,忙个焦头烂额。

    E·B·怀特此书的原名,本为《一个人的肉食》,典出西方人的一句俗谚,所谓一人口中的肉食,他人口中的毒药。用中国人的话说,有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意思,不过我们这句,清淡了一点,不能说尽意思。

    散文近诗,字里行间的意蕴,近乎不可捉摸。翻译中途的懒散,多半倒是因为难,知难而退,索性歇着,像怀特一样,自愿卧床,只因为不敢面对穿上裤子招来的后果。哲人说过,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如此,则一切翻译,怕都是误译。翻译,不是作品以另一种文字在绝对意义上的完成,或许应当说,它是开始,指向一种可能。如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在有条件时,去读原著,或者多读几个译本,那就是译者莫大的幸事了。

    前曾翻译E·B·怀特的《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湖》,出版之后,朋友和读者多有指正,对翻译文字中的舛误与讹脱,我颇感惭愧。此次,多了点战战兢兢的意思。然而,囿于学识,他的肉食,这客煎牛排,经我改刀添火,或不免炖成了一碗红烧肉,仍请朋友和读者再加指正。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