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指出,“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要想满足进入中等收入以后民众的需求,就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更大程度地开放服务业,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要有大发展;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指出,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要想跳出“陷阱”,必须培养中产阶层,形成“橄榄形社会”,解决民生问题,让中产阶层稳定增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则指出,提高社会流动性,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不但会促进社会正义,还能激发社会创造力,提高经济效率,能一举两得。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认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能释放巨大发展潜力,是帮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举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指出,中国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如果能一批接一批地培养有战略眼光、有志于振兴民营经济的企业家,中国一定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些文章集中展示专家学者的见解,站得高,看得远,讲得深。
三、以俯瞰世界的广阔视野进行观察分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国际镜鉴。 “中等收入陷阱”既是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经历的一种普遍现象的总结与描述,更是对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警示。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离不开观察、研究其他国家的前车之覆与成功经验。专家与记者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下观照中国发展的时代命题,既客观探讨日韩等东亚经济体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又深入分析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中国社科院拉美所专家齐传钧在《拉美国家为何难以扭转发展颓势》一文中指出,拉美国家经济低效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基础薄弱和研发创新能力基础不足,是它们没有跃升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新华社驻拉美总分社社长王进业等采写的《拉美国家发展停滞“病灶”剖析》一文认为,拉美的主要“病灶”,是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内生动力不足;对教育重视不够,创新能力匮乏;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失衡,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尖锐。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江时学以阿根廷为个案,分析其为何从发达国家退步、长期停滞在中等收入阶段的教训。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江林对比了亚洲两组成败的典型,即日韩与马来西亚、泰国,分析其中的成败得失,指出“人”是经济增长源泉,对教育、科研的重视,成就了东亚经济体的崛起。英国经济评论家罗思义则明确指出,“华盛顿共识”是一种失败的战略,中国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须实事求是,不能照搬西方模式。通过正反参照,多维度分析,明确指出中国哪些路走得通、哪些路有陷阱,有助于人们增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我们希望通过驻外记者的一线观察与顶尖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十三五”规划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对推动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起到启迪明智、凝聚民心的积极作用。
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 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陶德言 2016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