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进入艺术——公元6世纪前的绘画

    竹林七贤画像砖的内容和儒家学说正好形成对照。它表明当政治败坏时,聪明人只要出世隐遁即可无事。而儒家则认为,朝政越腐败,就越有义务去改变它。因此这些画像砖的主题表达了复杂的道家思想。与之相对的,有刻在6世纪石棺上忠孝的故事。至少就主题而论,它的无私行为是很明确的。这石棺现收藏在堪萨斯城的纳尔逊美术馆。除了受尊重的儒学主题,石棺上的自然环境的处理却很有道家的情调。我们看到,孝子董永正在为借钱给他安葬父亲的债主干活,而仙女们帮助他还清了欠债,飞到天上。山峰画得像木偶剧场的边厢,把这个故事和别的故事区分开来,不过还是很不规则。但山水已开始表现出生机,树林中的风吹弯了枝条,云彩流动,小鸟在天上飞翔,仙女的衣冠裙带也漫天飘舞。这个方法有意地表明,当人们为世俗观念所束缚时,仙女、云、树却充满了生气,在有生命地呼吸。这直接来源于汉代装饰艺术的律动感,使边框上的卷云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唐代有些文学批评家责难六朝的骈文和靡丽诗风过于拘谨,矫揉造作。9世纪的艺术史家张彦远也同样贬低前代山水画的幼稚性,说虚幻的山峰雍塞得就像“钿饰犀栉”,水不容泛舟,人大于山,看上去就像“冰澌斧刃”。在纳尔逊美术馆石棺画上的岩石,就可以用这贴切的描述来形容。张彦远对艺术的进步表现了充足的信心。然而我们倒不必接受他过分严肃的观点。因为这些苛刻的儒家批评家不会给“原始的”艺术家以应有的荣誉。但事实上,正是他们使绘画从汉代无名工匠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赋予绘画以最精美的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使之成为与文人相称的职业。

    摘自《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苏立文著,洪再新译。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