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靠近未知世界的方式,好的作品要有阅读困难
《巴托比症候群》没有正文的脚注,同样,格非的《隐身衣》也有文本之外的文本。面对文学创作与个人经验的提问,格非回答说:“一个人不是说我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个东西就可以被称为经验,经验是需要去发现,对每一个写作者来说他拥有什么样的经验,他并不完全知道。他需要通过写作才能出现,有大量的经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突然呈现,这个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写作的魅力吧。”马塔斯则用亲身经历的事实验证了这一观点,“我之前在写作一本书时,它的前言是《你如果迟疑的话--一个纵向的旅途》。当时我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内容,没有什么故事。波拉尼奥看了初稿,他说怎么会呢,你在这个小说里边发生了太多了。当时我继续往下写,把这本书写完了,所以我要感谢波拉尼奥帮助我发现我的经历。”
“我们能够粗粗感知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这个世界里边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晚上你走在大街上,你看到一个高楼里的窗户都开着,每一个窗户后边都有一个非常神秘的故事,这个世界是你不知道的,你知道的是很小很小的一些事情。所以这个世界的浩瀚,它从来没有被跨过,它一直存在。有些东西它不进入你的认知,但是它并非不存在。那么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让我们来靠近这样一种未知世界的一个方式。文学不光是描写已知的世界,它会去描写大量的,它没有来得及进入我们理性的理智的东西,这恐怕也是文学的基本特性之一。”马塔斯说道。
现场回答读者提问时,格非还表达了自己的一个有趣观点:小说写得流畅是被消费掉的,好的作品要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只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才会思考,你就趋向于和作者对话,我觉得这是阅读必不可少的东西。”
《巴托比症候群》以美国文学巨擘赫尔曼·梅尔维尔的《抄写员巴托比》为楔子,叙述一位上班族,为克服自己二十五年来未曾提笔的心灵创伤,用书写一个月的日记的方式,穿插页脚批注,评论了一些“看不见的文本”,开启了一连串他对文学的探索与诘问,解释作家创作与不创作的理由。书中大量选用世界文坛中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举出他们含有“巴托比”症状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在我们看来,很多都是荒诞和无厘头的理由,例如王尔德谈及自己的梦想,“什么事也不做,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不仅困难,而且非常需要智慧。”
马塔斯认为“巴托比并不完全是消极,也有积极的成分在”。现在我们是在一个文学终结的时代,才可以讲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如果连这些都意识不到,那么他也不是一个有趣的作家了。他以中国人的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做比喻,文学必须保持一种危机感,作家才能保持活力。
他还表示自己正在创作另一本故事,这一次,主人公与巴托比正好相反。不是不写,是不停地写。“文学才比较像是一种病,你必须不停地去看、去写,不能停止下来。我觉得写完巴托比之后应该停下来,不应该再写作了。为了治疗这个症状,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写另外一本书,用相反的方向来治疗这个症状,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其人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Enrique Vila-Matas)是西班牙目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目前已经出版了近三十部著作,体裁包括短篇、小说、随笔和论文集。《巴托比症候群》最早出版于1999年,是他的第十八部作品,甫一问世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包括法国梅迪西奖、巴塞罗那城市奖等在内的多项欧洲文学大奖。2004年,《巴托比症候群》被译成英文在英美出版,让比拉-马塔斯得到了世界性的关注。2010年,西班牙知名文学杂志《幻想》(Quimera)由读者票选的21世纪前十年最佳小说排序第二名。目前,《巴托比症候群》已经被翻译成超过二十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在2000年之前,比拉-马塔斯的文学声誉主要局限于西语世界、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和巴西等地。但随着《巴托比症候群》取得的巨大成功,他逐渐被其他语言国家的读者接纳,影响力迅速扩大,他的作品已被翻译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发行,并被媒体看作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又一热门人选。2013年,法国重要的文学期刊《文学杂志》将比拉-马塔斯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爱丽斯·门罗、帕慕克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起并列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也说过自己很钟爱比拉-马塔斯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