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篇幅。港人偏爱短文,无时间阅读大部头的书。撇开书展,平日阅读的报纸专栏,也以短小精悍为佳。从事媒体工作的同行曾多次表示,写1000字已算是长文,超过2000个中文字的文章会令读者们失去阅读的耐性。所以香港出版的读物,也较少见到很厚的一本作品,特别是主打青春市场的网络文学,通常每本书的字数在10万字左右,读起来是刚刚好的。
另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就是近年网络潮文崛起。有别于内地,香港人的文字书写和日常口语表达是两个系统,日常说的广东话有很多字词并没有正式的文字书写,再加上香港人喜欢中英文夹杂表达,久而久之便发展出来一套独特的港式表达方法。来过香港的朋友可能会留意到报摊上卖的部分杂志报纸便是采用口语式的表达,行文中有很多口字边的汉字,常见的如嘅、哋、啲及由英文演化出来的词语,如十卜为support,巴打为brother,或者干脆就中英夹杂着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特别接地气,因为贴近生活,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又可原汁原味地表达作者的想法,所以在网络上也很流行。特别是用口语写的贴近时事、贴近生活的话题在网络上又容易被传播,成为网络潮文,比如近年很火的《男人的浪漫——豆腐火腩饭》、《月入三万的香港人》、《东莞的森林》、《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等都是采用口语化的写法。
文章推出后,再通过网友们的二次创作,如配图、拍短片等,令文章更“潮”,发酵成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而这些幽默抵死的网络潮文作家们也渐渐成了流行文化的主力军,亦有一些网络潮文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号召力一点不少于传统作家。
香港这片土壤,培育着自成一格的本土文化,独立而美丽。这里的人们,阅读习惯虽有别于内地的读者,但让人爱上的,却正是它的特点——通俗、实用、接地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