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一代孩子阅读的话题,陈卫平特别强调,老师和家长不应该画地自限,不要认为小孩子的书都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陈卫平举了个例子:“我们拿到发达国家出版的书,颜色是印刷师傅调出来的,而不是常用的四色。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工夫给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孩子看,因为孩子对色彩的感觉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培养。图画的造型也是如此,造型画得非常好,但是极简的风格,因为低龄孩子的视觉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出版社采用适合那个年龄的颜色和线条。这些工夫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其实不然,越简单越低幼的图书越难做。只是一点的差别,会让读者长大了以后天差地别。家长选便宜货就是害了你的孩子。”
谈未来
担忧集团式出版社挤占生存空间
目前台湾的儿童出版走入成熟期,陈卫平认为,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部分在于,儿童编辑和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提高,走出去会受到尊重。而不好的则是,由于台湾整个图书出版业萎缩,许多做不下去的成人出版社进入到儿童出版的领域。“他们会用成人畅销书的做法来运作这一块,很商业化。这两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之前做儿童出版这一块,很多出版人都是文人出身,大家做事是偏理想化的。而这两三年间成人出版社挤进来,他们就会用预付金去国外买最红的书,然后回来用成人畅销书的方法来操作。如此,小的出版社就会受到挤压。”
陈卫平始终强调“生态”和“多元化”,“钱多了,规模大了,出版社想的是赚钱、是市场,而不是理想,就会破坏掉很多生态,这是我最担忧的。原来出版社可以跟作者慢慢打磨稿子,现在变成一个作家出了名之后,很多出版社给他打电话要稿子。”
除了集团式出版社挤压小出版社的生存空间之外,陈卫平还担忧来自互联网的力量。电子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成人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影响到了儿童。“以前做五六年级学生读的文学类书籍卖得很好,但是现在卖得最好的是幼儿绘本。纸质书的阅读主力在不断低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