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血管外科改行搞癌症临床研究至今40余年,发表过一些论文,特别是笔者作为第一和(或)通讯作者的近300篇SCI杂志论文,都是比较严谨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都是有科学根据的。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中医中药,笔者也用了几十年,但在正规论文或国际会议中,笔者极少提及,因为笔者手上科学根据不多。与癌症打交道,经验不多,教训不少,毕竟治好的病人少,没有治好的病人多。但也遇到一些正反案例,引起笔者的思考,现在到了耄耋之年,有感于“必然”常寓于“偶然”中,有一些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偶然”事例,虽然没有太多文献依据,但说不定深含着有临床和理论价值的东西。
笔者主要是搞肝癌,代表我国当了8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理事,主编过三版《现代肿瘤学》,特别是近20年来从事“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发现各种癌症尽管各有“个性”,但“共性”却是主要的。例如癌症的标志:失控的自身复制,诱导血管生成,抵抗细胞死亡,持续增殖信号转导,逃避生长抑制因子,以及激活侵袭转移;后来又增加了促肿瘤炎症反应,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改变能量代谢方式,避免免疫损伤共10项标志,都基本上是各种癌症所共有的。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一些案例和想法,说不定对其他癌症也有参考价值。
近百年的抗癌战,主要目标是“消灭”肿瘤,应该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距离攻克癌症还有很大的距离。早诊早治虽较大幅度提高了疗效,但要再进一步提高就十分困难。看来光靠“消灭”不够,还要考虑“改造”,包括对残癌的改造,使之“改邪归正,带瘤生存”,也包括对机体的改造,使之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
近年来,笔者还有感于东西方思维的不同,说不定这些不同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抗癌之路的关键。2009年6月17日的《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题为“东西方思维大比拼”的文章,这篇美国学者写的文章说“东亚人更倾向于整体思维,西方人则更善于分析”,认为“谁把握了东西方两种世界观的长处,谁就会在21世纪获得最大成功”。作为东方人的一员,不也值得去思考吗?
如果从更深层次的哲学角度看,对立统一,对立面的互相依存和转化(癌细胞的恶性变情况可以变坏也可以变好),偶然与必然,等等,必将给抗癌战略提供新思路、新视野。笔者不是搞哲学的,不敢在这方面多说。
原先书名是“斗癌45载随想”,是针对抗癌各个方面所遇到问题的随想,并不是一本系统的专著,后来出版社建议笔者改为现在这个书名,笔者也同意,因为本书的重点确实是强调“消灭与改造并举”这个主题。
这本册子引用了不少最新的高影响因子SCI杂志的文章,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科学》《细胞》《柳叶刀》等。其中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达54分,说明其可信度较高,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代表新动向的信息。本册子属于科普性质,所以参考文献都略去。另外加了些插图,大多是从笔者的学术报告幻灯片中挑选的,希望读者不至于因为读这本小册子而打瞌睡。
如果一口气看完这本小册子,也许会感到有些地方重复,因为各章节撰写时间不同,另外讨论的角度也不完全一样。这本册子没有结论,只是对从事癌症临床和研究的工作者,以及癌症患者和家属提供思考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