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丛书的策划宗旨能真正贯彻到每本书中,主编和编辑一起还做了如下工作:
1.对各个朝代进行总结,列出了各个朝代的重点事件、著名人物以及反映当朝社会生活的成语典故,并对各朝代历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逐一列出,写出了近四万字的“备编资料”,以供作者撰稿和编辑审稿参考使用。
2.专门去国家博物馆及多个省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实地了解有关中国历史的布展内容,并拍摄有关图片。
3.搜集有关中国历史的文物图片近万幅,从中选出能反映历史内容且清晰度强的图片4000多幅。
4.与作者及时沟通,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外,还编发十余期“编纂简报”,随时掌握作者的写作进度和风格体例。
5.在完成样稿及最终完稿后,多次就书稿的内容、写法甚至附录、配图多次交换意见。如 李学勤先生所说,“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架构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相信读者也会体会到主编和编辑的良苦用心。
通俗不可缺
因为这套书的定位是新时期中国学者撰写的可信的通俗版中国通史,除了前面说的可信之外,我们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来达到通俗性:
1.每册文字不足20万字,便于携带和阅读。 2.丛书采用章节结构的叙史形式,辅之以专题为目,从目录中就一目了然书中的大概内容,并能从史料中快速把握主题和中心。
3.丛书行文强调平实流畅,注重“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
4.丛书行文强调生动性、可读性和个性,作者在书中根据需要选择对某些人和事加以细讲,有介绍评说,有释惑,有纠正误解,有典故分析,还有神话诠释。
5.每册配有200多张珍贵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字、精彩珍贵的图片、简明扼要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写法,使丛书成为从专业研究者到普通的历史爱好者都能接受的中国历史读本。 为了增加历史感和通俗性,我们在封面设计也动了不少脑筋。因为这套书比较强调考古材料的利用,封面上的小图片基本利用了文物图片,以青铜铭文加相应朝代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为衬底。为了给普通读者以内容提示,我们在封面上还加了一小段文字,以精炼的文字对每个朝代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为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封面方案,从出版社领导到到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乃至作主编全部参与,集思广益,反复调整,最后才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效果。
营销:不辜负所有心血
在丛书送印刷厂印制的时候,我们就想到这套书从策划到最终出书经历了这么长的过程,而且策划这么一套包含12种的大型丛书的确包含了主编、作者和出版社的诸多想法,我们就决定为这套书专门做了一个宣传册,主要回答“为什么出这套书”、“细讲,有什么与众不同”,并包含了主编、作者的想法和相关的背景材料、丛书的编纂简报等内容。这样一本印制精美的小册子出来后受到出人意料的欢迎,不仅媒体人员很喜欢,许多读者乃至作者知道后都纷纷来索要甚至提出要购买,第一次印制的800册小册子很快就被一抢而光,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丛书出来后,2014年12月29日我们召开了一个简单的新书发布会,邀请了一些媒体参加,发布会召开当天及次日,就有多家媒体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通史”、“如何写一部通俗可信的中国史”、“学者如何参与通俗历史书的写作” 等话题展开讨论,对“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及发布会做了形式多样的介绍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布会之后的一个多月来,不断有媒体要求对主编、作者和编辑进行采访,这套书也陆续进入几个榜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而我们的图书销售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首印的一万多套即将售罄,我们正在考虑重印。这充分说明读者对可信又通俗的通史类著作有旺盛的需求,同时也初步证明了“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