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显示大学的责任与担当愈发迫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文化维新亲民、化育万民,是科学的真,也是人文的善;是图书馆的不朽典籍,也是实验室的求真实证;是高楼大厦的庄严矗立,也是林荫小道的疏影横斜,是振聋发聩的响彻云霄,也是耳濡目染的入夜心田。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应该成为阅读的殿堂和社会的榜样,积极推动从休闲阅读、功利阅读,走向经典阅读、超拔阅读。
在复杂深刻的历史巨变中,阅读就像其他活动一样面临各种眼花缭乱的形势。推陈出新的阅读方式令人目不暇接,纷繁错乱的信息内容令人无从选择。阅读本来是一种奋斗历程中的简单幸福,寂寞旅程中的相随伴侣,人生征程中的持续修行,但在信息时代却不再那么简单。特别是那些振振有词为在互联网和各种新式媒介上读网、读图辩护的人群中,又弥漫着一种对阅读的深深曲解。他们将阅读简化为这样的行为: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一条链接跳到另一条链接,从一帧图幅跳到另一帧图幅,从一个标题跳到另一个标题,从一个朋友圈搬“砖”到另一个朋友圈……其行为大概如雅斯贝尔斯所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貌似阅读的行为,实为“伪阅读”或“浅阅读”。
阅读媒介的日益多样化,乃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使然,个人顺应此种趋势而动,本无可厚非。选择什么内容阅读,当是个人自由,采用什么方式来阅读,更是个人权利。但须明白,对于“阅读”这一行为的意义评判,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阅读背后还关涉国家和民族。任凭再如何努力为之正名,都无法否认“浅阅读”的先天缺陷,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和“快餐化、大众化、低俗化”以及“即刻性”与“碎片化”。“浅阅读”这类无法克服的先天缺陷,势必给阅读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个人而言,惯性的“浅阅读”行为一旦形成,将使阅读止于字面意思和资讯获取,难以进行深入思考;若整个社会“浅阅读”风气泛滥,势必消弭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高度,助长民族浮躁心态和功利取向,对此有识之士不能不察。
鉴于“浅阅读”大行其道的事实,固然不能武断排斥和否认,但应尽最大努力因势利导,将其引向“深阅读”。一位作家说得好:“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文化培育和葆持,唯有通过沉静潜心“深阅读”方能达成。因此,重提“经典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之道,这也是大学在全民阅读中应该承担的角色。
崇其志,颂其诗,读其书,尚其友。那些经历了时间的检阅而依然华光粲然的经典著作,历久弥新。读者自在地徜徉于浩渺的元典世界,漫步于辉煌的精神家园,穆然深思,精研奥理;悠然遐想,妙悟游心;享受愉悦,怡养性情。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从中感悟人类思想的深度、力度、高度和厚度,领略历代硕儒的闳博哲思和学理旨趣,体味铮铮君子的人生情怀和胸襟气象,修得个体生命的丰盈圆融。实际上,从《易经》到《中国文化要义》,从《理想国》到《时间简史》,这些优秀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著作,其实都异曲同工: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世界本原和宇宙终极,特别是对人的处境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周彻体认。
以上种种,决非时下盛行的快餐读物所能企及。《大学》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语原本言及修身之道,将逻辑前后层层倒置,用于经典阅读的方法,却也能自洽:格物方能致知,致知方能诚意,诚意方能正心,正心方能修身。若能真正洞悉经典中蕴含的至理,心智才能免于迷惑,情志方不会摇疑。如此,才能神明、智清,身心端正,修养有为。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2013年秋出任西南交通大学第65任校长的我,上任伊始大力推动“经典阅读”。肇建于晚清1896年的西南交大,创校时救亡图存的民族情怀,战乱时颠沛流离的弦歌不辍,解放后投身建设的高歌猛进,以及入川以来奋发有为的改革振兴,使得学校对数理力学基础和工程项目极为重视,一直被誉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但极端重视理工和专业教育的背后,毋容讳言的却是对人文社科和通识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的疏忽漠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