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学者翁贝托·埃科:超文本时代做“模范读者”

    翁贝托·埃科是谁?他是意大利人,今年83岁,自称“南方的花花公子”,上过《时尚》杂志封面,喜欢蓄大胡子,戴礼帽,在镜头前耍酷。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童”,虽然已经戒烟,仍常常叼一根假烟斗甚至是巧克力棒,为的是看“有些谄媚的人来帮他点火”的洋相。他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被研究者们分成了8大类、52种,其中除了为大众读者熟知的《玫瑰的名字》等小说外,还有中世纪神学、美学、大众文化、符号学、阐释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足以分门别类摆满几排书架。

  而《埃科谈文学》,是他浩繁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文学评论集。这本书的意大利文原版出版于2003年,收录了埃科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为各种场合而做的文学专题演讲和论文。正因为以演讲稿为主,这18篇文章就好比18堂文学的公开课,从中世纪的但丁、拉伯雷,一路讲到当代的乔伊斯、博尔赫斯,及至他自己的小说创作,极为浓缩地呈现了他的主要文学观,而且比起他那些严谨艰深的理论专著来说,要轻松、明白许多。他华丽的雄辩的文风,也在该书中一览无遗,我们甚至可以从文字中看见一个神采飞扬的、得意的埃科,在各个研讨会、学会、大会上旁征博引、舌灿莲花。

    埃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他的作品的“模范读者”,在全世界可能不超过24个。“模范读者”是埃科的阐释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模范读者必须反复阅读文本,不错过沿途的任一处“风景”,反复地对文本意图进行验明。在埃科的小说中,时不时就出现一段希伯来文,或是某个人名与中世纪的某本著作形成隐秘的双关,而“模范读者”必须去一条条地检索、破译他设下的重重机关,这对于读者的耐性和知识都是极大的挑战。

  因此,也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模范读者”是虚拟的概念,并不可能真实存在。这次在《埃科谈文学》中,埃科本人可谓亲身示范,让人见识到“一个模范读者的自我修养”。一个非常经典有趣的例子是书中的《卢瓦卢之氤氲》一文。这是埃科在翻译了19世纪法国小说《西尔薇娅》后,自己写的后记。他分9个角度,解析了《西尔薇娅》令人难辨梦境与现实的“氤氲效果”,这其中,他不仅将情节的叙述顺序和事件的发生顺序用图表一一罗列,还探究了 “未完成过去时”的动词时态对时间的模糊作用,甚至专门跑去小说中写到的地点,绘制了一幅当地的地形图,来证明主人公的旅程一直是在“兜圈子”。

  埃科的强大之处在于,他那些乍一看“异想天开”的解读,都由发散而又滴水不漏的逻辑和例证层层推论得出,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令人不得不信服。在这本集子的其他文论中,埃科用中世纪的美学和神学来为但丁的《天堂》正名,动用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巴别塔的故事,来阐述乔伊斯对于完美的诗的语言的追求。他还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了警句与悖论的关系,以此揶揄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不加区分、华而不实的隽言妙语。被他信手拈来引为例证的典籍中,除了难以计数的知名或不知名的小说、剧本、诗集、文论,还有《组合的数学问题》、《萨克罗博斯可〈天球论〉注释》、《反胡扯词典》,乃至漫画《超人》等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书,不知从哪个角落被埃科揪了出来,成为他步步推演的佐证。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