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周信芳

    麒派人才堪忧——艺随人走,莫让麒艺凋零

    在京剧发展史上,周信芳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1985年,纪念周信芳诞辰90周年时,“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首倡者之一、学者姜椿芳曾说:“中国戏曲史上存在着一个突破形式主义束缚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周信芳阶段’。”姜椿芳是周信芳最信赖的挚友,这一论断是他长期研究戏曲艺术之心得。

    “周信芳对京剧的革新创造,奠定了京剧近代化的走向,并且将对今后京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说,麒派艺术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大书。多年前,周信芳艺术研究会提出“麒学”一词,试图梳理、探究麒派艺术之精髓。

    但麒派的传承并不乐观。20世纪90年代,陈少云应邀加盟上海京剧院时,作为麒派艺术大本营的上海京剧院,十余年间无麒派老生。“在我小的时候,全国各个剧团的麒派老生都很多,现在的数量和其他流派相比也不是很占优势,这是麒派发展面临的危机。”陈少云坦言。

    周信芳和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京剧并峙的两座高峰,他们同年出生,不同行当,一南一北,各呈异彩,引领中国京剧走向成熟和辉煌。但不得不面对的是,真正宗麒的老生数量仍在锐减,麒派断层的危机时时存在。每提及此,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马博敏都不无忧心。

    马博敏说,“文革”中,周信芳和麒派艺术饱受摧残,麒派剧目绝迹舞台,麒艺人才培养也被迫中断。到20世纪80年代初,原先遍布各地的麒门弟子大多垂垂老矣。最为严峻的是,这一代人之后,后继者严重匮乏。艺在人身,艺随人走,周信芳创演的600余出麒派剧目,如今能够上演的不过十余出。

    令人欣喜的是,十六卷《周信芳全集》日前在沪首发,包括周信芳生前剧本、文论、曲谱等,这是第一次对周信芳艺术成就和麒派京剧艺术进行精心梳理和全方位总结。“希望能借着大师诞辰120周年纪念的这个东风,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这个流派,全国的戏曲高校、京剧院团能培养更多的麒派,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麒派的精神传扬下去,不辜负大师创造的光辉历史。”陈少云说。

第一页

      相关新闻: